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通讯员 刘枫
原标题:小杂粮做成大产业——记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张掖市花寨小米合作社理事长甄彬

图为张掖市花寨小米合作社理事长甄彬。
本报通讯员 刘枫
“谢谢你甄总,前几天政府送来了一头怀胎母牛,今天你又送来了6只多胎母羊,我一定积极发展养殖业,早日脱贫……”
“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考虑到嫂子身体有病,你要照顾她,我决定帮你搞养殖,如果缺草料,我帮你提供,有什么困难,你就来找我……”
4月25日,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甄彬带领员工亲自给甘州区花寨乡花寨村贫困户杨国春送来了6只羊,鼓励他积极搞养殖业,靠自己脱贫致富。
说起自己的帮扶行动,甄彬说:“自己富不算富,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才是真正的富,大家都来拉一把,相信我们的致富梦不会太远。”
说起甄彬,当地无人不知晓。他用11年的辛勤与汗水,带领乡亲们种谷子脱贫致富,将“金花寨”小米做成甘肃省名牌产品,并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甄彬和小米的缘分要从12年前说起。2007年,甄彬还是花寨乡供销社一名普通的职工,因为花寨乡属沿山冷凉灌区,缺水干旱,老百姓种植结构单一,家家户户不是种植小麦、大麦就是谷子。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谷子是个‘懒汉庄稼’,一年只需要浇一次水,用的劳力少,施的化肥也少还能带动养殖业发展,但由于老百姓不懂种植、施肥技术,种出来的谷子不是密集得长不大就是少得满地就几颗谷穗,产量并不高。”甄斌回忆说。
发现了问题,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油然而生,那就是带领乡亲们种谷子。
说干就干,2008年,甄彬成立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张掖市农科院、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从河北、山西等地引进85个谷子品种,在当地试验试种,并根据谷种特性生产出“金花寨”谷子专用肥。当年,谷子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150公斤左右增加到了450公斤以上,平均亩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绿色小杂粮成农民致富“金庄稼”
记者 孙海峰 通讯员 魏金龙
“现在枸杞行情一般,倒是小杂粮价格不错。我打算明年扩大小杂粮种植规模,增加收入。”瓜州县双塔镇月牙墩村村民康俊双盘算着明年的种植计划。
瓜州县双塔镇月牙墩村是疏勒河移民开发项目新建移民村,主要农作物为枸杞、甘草。然而,由于村里的枸杞品种杂乱,种植技术低下,交易价格偏低,农民收益普遍不高。
随着城镇居民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小杂粮的营养价值被挖掘出来,价格也随之上涨。月牙墩村地处疏勒河中下游,土地性质良好,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渠道、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种植小杂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此,双塔镇决定改变村里的种植结构,推广种植以高粱、谷子、糜子为主的小杂粮。
今年以来,双塔镇引进陇谷系列、陇糜系列、张杂谷系列及酿酒高粱、笤帚高粱等杂粮新品种,按照“优产业、促转型、稳增长、提效益”的发展思路,选择基础设施齐备、土地性质较好的月牙墩村3组,率先推广保健型小杂粮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在发展小杂粮产业的过程中,双塔镇主动与酒泉市农科院衔接,为种植示范户免费提供种子等生产资料,并组织农技人员对保健型小杂粮种植、田间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通过一年来的田间试验,小杂粮试验试种成功,燃起了月牙墩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如今,绿色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双塔镇农户脱贫致富的“敲门砖”。“今年我种了10.8亩谷子,现在长势非常好。对于小杂粮产业,我很有信心!”看着硕果累累的“小杂粮”,牙墩村3组村民张海云喜笑颜开。
据了解,双塔镇将以科学种植为抓手,以特色农业为突破,以产业经营为目标,辐射带动全镇群众杂粮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采取内联外销手段,主动对接商场超市、农产品销售门店,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以此解决农户“种得好、卖不了”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