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狠人敢于胡乱,把牛肝菌讲得明明白白-华夏一县一品网

云南狠人敢于胡乱,把牛肝菌讲得明明白白

   日期:2021-06-07     浏览:738    
云南狠人敢于胡乱,把牛肝菌讲得明明白白



松茸给日本,松露给法国,牛肝菌冒死也要吃,这是云南人吃菌的倔强。菌季倒计时,还有一个半月,跟着江湖人称“乱师”的云南在地美食家@敢于胡乱,预习牛肝菌的饮食进化论。


敢于胡乱,云南饮食田野调查者,《风味人间》《舌尖》美食顾问,著有《绿了芭蕉红了花》《山水坝子探食记》。陈晓卿称他“云南美食带路党”,“得益于他,云南很多独特美食才真正为国人和世界所知”。


者东红见手

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到: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刚采的各种牛肝菌

云南大范围进入雨季要到六月,那时雨水渐次滋润云南大地,各地野生菌蓬勃旺生,叫做菌季更直观:大隐山野的地下菌丝体相继舒展萌发,菌农纷纷赶早上山拣菌,菌商忙于收选贩运,各种花色的菌子,涌入沉寂半年的菌市场,菌价渐渐便宜下来,吃菌子的季节正式开始。

村级野生菌收购点

即便是土著,也不一定能认全云南的牛肝菌

进入菌季,数量最大品种最多的,要算牛肝菌。每年采获量,估计起码两万吨,品种多达144种。其中各种见手青、黄皮疣柄牛肝菌黄牛肝、铜色牛肝菌黑牛肝、美味牛肝菌白牛肝,这四类菌子,算绝对主力。

各种见手青,就是“吃了见小人儿”那种菌子

见手青 比较复杂,从外观分辨,花色有粉色、黄色、红色、紫色、褐色五类,至于具体品种,起码20种以上,即便云南土著,也很少有人完全清楚。

乱师采的一篮见手青

采集者和交易者,归纳起来却非常简洁:采获量最大的浅色和红色见手青,一律统称葱菌,分为白葱和红葱两大类,名称由来也不深奥——菌子散发出的气味,接近葱的味道。

云南不少地方,早年并没有吃见手青的习惯,交通方便以后,采集加工,只是一门生意。2017年夏天,我到哀牢山南的镇沅县者东乡,见乡村公路边,红见手随处都是,招呼当地菌农留意,菌农却摆手说当地不吃,也没有人收购。

见手青厚切片,从头到脚写满了“生人勿进”

见手青属于“条件食用菌”,前提是烹饪合理、食用适量、留意个体差异。即便见手青消费的主场滇中地区,认知和烹饪,也还有盲点盲区——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中毒者。要向外输出,难度可想而知。

左-黄牛肝;右-黑牛肝

黄牛肝和黑牛肝,安全系数高于见手青,按目前云南粗简单一的烹饪习惯,风味上会稍逊于见手青,价值难免被低估。尤其黑牛肝,颜值上就很吃亏。

汪曾祺所写的牛肝菌,最有可能是黑牛肝,这种牛肝菌,目前还是最便宜的,了不起是黄牛肝黄癞头。见手青可能性不大,吃见手青,当年还在隐藏阶段。汪曾祺1339~1945年在昆明求学工作,那一时期的昆明报人罗养儒,却说当年昆明人的牛肝菌认知,黄牛肝“质美而无毒”,黑牛肝、白牛肝“疑其有毒不敢轻食”。

白牛肝

美味牛肝菌白牛肝是安全无毒的品种,欧洲有悠久食用历史,早在1973年,云南所产就开始出口欧洲市场。

意大利佛罗伦萨中央市场售卖的白牛肝

白牛肝的收购价格,有些年份高出其他牛肝菌不少,采集者和收购者认知中,那是一种值钱或者曾经值钱的菌子。出口要求严苛,催生出美味牛肝菌出口加工规格云南地方标准,并影响到其他牛肝菌的方方面面。

还有例外,2016年,我到云南大姚石羊镇,当地人就认为,白牛肝才是“正牛肝菌”,切片配炒葱白,并不放大蒜。早在明清时期,石羊是云南的重要盐产地,早先“阔”过的地方,内地移民较多,认知方面偏向内地。


云南人吃菌子,豪迈但不含糊

1990年代,昆明家常炒牛肝菌,与街边馆子的炒法,已然分野。

家常炒牛肝菌

家常牛肝菌,透着小心翼翼的朴素“家”风:菌片薄切,荤油或荤素混合油下得很足,蒜片多辣椒少,小火低温慢慢翻炒,既要炒匀炒熟,又不能炒煳。特别谨慎的,起锅前会现上些开水,油水混煮,收干水分再炒一下,出锅的菌子,重油、黏稠、色黑。

看样差点油水大点外,这种家常炒牛肝菌,滋味其实还真不差,与白米饭混合拌在一起,俨然牛肝菌捞饭,有饭量翻倍的功效。

乱师的手艺

馆子既要上菜快还要出品安全,开始采用二次烹饪:菌片先过一遍高温植物油——拉油,菌片基本成熟控干净油脂,再下素油或荤素混合油,加蒜片干椒炒或者青椒炒。干椒就是干辣椒段,一般用丘北干辣子剪段,青椒用皱皮辣子去籽切块。

牛肝菌家常烹饪升级版,先蒸再炒,安全第一

二次烹饪,可以大幅提升安全性,降低上手门槛。牛肝菌二次烹饪1.0版本,不算太理想,2.0升级版,早在10年前,已经被野生菌从业者悄然运用,还适合家做:牛肝菌切厚片入碗,保鲜膜覆盖并戳几个气孔,以免水汽过大,然后大火上汽隔水蒸10分钟成熟,冷却后下锅再炒并调味。

蒸熟灭活的菌片,冷切后密封冷冻,长时间保存下来的效果,好于直接冷冻。厚片以外,二次烹饪还延伸出菌丁、菌块等形态,方便炒饭、焖饭,特别于适用与其他食材如牛肉、鱼片配合。其实这种方法,源于牛肝菌出口加工的“杀青”工艺。

还是乱师的手艺

云南牛肝菌烹饪,主流急火快炒菌片,炖煮并不多见。一些小地方,用当地黑牛肝配青花椒煮汤,滋味鲜美特别。

野生菌火锅出现于2006年左右,牛肝菌片要求煮上20分钟,与其他菌子滋味混杂,要求严格些的吃客,并不是太认可。

昆明安宁一家乡镇馆子,最先运用黄焖的方法,先炒后焖大块牛肝菌,口感爽脆。

菌子做酱,重点在寻找平衡

要长期保存菌片,古典的手法,晒干、烘干以外,还有熬炒菌酱。

乡村炒牛肝菌酱

“炒菌酱”一词,不算云南口语,云南汉语方言,直接用一个“炸”字概括,比如炸鸡枞油、炸菌油。炸鸡枞油,有的地方比如昆明,只有油盐,并不炸透,保留一些鲜甜。大多数地方,辣椒、花椒以外,还要放草果、八角,配料下手很重。

炸白牛肝、黑牛肝,辣椒、花椒以外,参照炒牛肝菌配方,要放大量大蒜。民间菌油制作,虽然历史不短,但缺乏现代烹饪技术和观念洗礼,整体比较粗陋,通常仅仅适合个人或者小群体口味。

给乱师尝了4款牛肝菌菌酱

「大地物源」显然注意到菌酱的普遍价值和意义,选择云南优质美味牛肝菌,低温冷冻后,小火慢炒加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菌酱有四款,葱油牛肝菌酱、香辣牛肝菌酱、椒麻牛肝菌酱,菌片大片,清晰大方,各有风味,可以随个人喜好运用;牛肝菌白酱,制作工艺偏西方饮食一些,适合拌和涂抹。

乱师的菌酱脑洞,用四款菌酱做的荞面

突发的想法,我用四种菌酱各一勺拌出一盘面,滋味居然不错,微辣中有白酱的细腻鲜美,椒麻里带葱油开洋的海派鲜香,毫无违和感,推荐大家一试。


作者:敢于胡乱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