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跃女儿志,浩浩祖国怀——追忆钱正英副主席-华夏一县一品网

跃跃女儿志,浩浩祖国怀——追忆钱正英副主席

   日期:2022-11-09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    浏览:435    

编者按: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种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钱正英作为新中国任期最久的水利系统领导人,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水利开拓者,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扶贫开发、灾害防治、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

2022年10月22日21时50分,水利水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名誉会长钱正英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钱正英曾参与黄河、长江、淮河、珠江、海河等流域的整治规划,主持审定、决策三门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持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工作。2014年6月,钱正英因在水利上的贡献,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这是由中国工程院主管,被业界认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她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女院士。

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种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钱正英作为新中国任期最久的水利系统领导人,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水利开拓者,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扶贫开发、灾害防治、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任期最久的

水利系统领导人

钱正英,1923年出生于上海,1942年从上海大同大学转移到新四军淮北解放区。1944年中共淮北区委决定修复淮河大堤,由年仅21岁的钱正英负责技术领导工作。从此,钱正英走上了治水道路,正式投身水利事业。

1946年5月22日,山东省河务局成立,局长江衍坤、副局长王宜之。正在第三野战军忙于架桥铺路的钱正英,奉命调往黄河工作。1947年12月30日,山东省河务局通知,王宜之调任,其职由钱正英充任。

钱正英自1948年1月开始治黄工作,到1950年春季调往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在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工作的日子里,几乎都是在滨州这块土地上,始终都是奔走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指挥黄河防洪斗争,最终以“三庆安澜”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

说看上去她那样一个“黄毛丫头”,上任山东省河务局副局长,一些工农干部不服气,看不起她。在姜楼的教堂里召开治黄工作会议,在大会上,她讲了一席话,让大家感觉非同一般,随即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钱正英在到黄河工作之前,已经有接近10年的革命工作生涯了,因此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原则,灵活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她名门望族的家庭出身和上海知识女性特有矜持以及个性光辉,使她素有神秘的传奇色彩。

1949年10月24日,汛期发生7次洪水,第五次最大,洛口水位达到32.33米,流量7410立方米每秒,河水漫滩,大堤偎水,堤防漏洞、管涌、渗水险情迭出,险工埽坝接连掉蛰坍塌,险情十分严重。沿黄党政军民总动员,调集35万余人的防汛大军巡堤查水,抢险堵漏,运送料物,顽强奋战,力挽狂澜。

新中国成立后,年仅27岁的钱正英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投身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并在治淮建设一线磨砺成长。参加的第一个工作是苏北行政公署以工代赈修新沂河,她多方调研,提出了可行的建设方案,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1950年夏,淮河遭遇流域性大洪水。面对严重灾情,毛泽东主席连续作出四次批示,10月14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0年11月,治淮委员会成立,钱正英任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副部长。工作期间,她与时任工程部部长的汪胡桢一起负责治淮工程的流域性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第一部淮河全流域整体治理的规划——《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作为总指挥负责润河集分水闸枢纽工程建设,并解决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从流域治理规划谋篇布局,到工程一线现场指挥和技术指导,钱正英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还多次赴全国各地著名大学宣讲,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参与新中国水利建设,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1952年,钱正英离开治淮建设一线,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副部长,后又兼任水利部党组副书记。此后,钱正英参与了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及农田水利建设。1975年,钱正英担任水利电力部部长,1988年离任。

1970年,钱正英到杨柳青调研,提出科学种田、兴修水利、争取实现农业机械化等多条建议。

1974年至1988年,钱正英同志先后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为把我国建成水利电力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制定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推动制定新中国第一部水法,启动水土保持法起草工作,使我国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主持编制我国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规划和全国水利建设长远发展纲要,明确了我国江河开发与治理的方向和具体实施步骤。大力加强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先后两次主持三门峡水库改建工程,有效解决了水库严重淤沙问题。领导制定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有力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发展与保护。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全国各领域专家历时三年完成可行性论证报告,为三峡工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获得通过并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参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历次重大决策,严格履行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的职责,严把工程质量关,推动提高三峡工程发电机组设备的国产化率。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工作,多次实地调研移民外迁安置方案。参与审核《南水北调工程论证报告》,主持研究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引江济汉等工程。

20世纪80年代钱正英在建设工地与工人亲切交谈 |资料图片

作为我国电力工业和核电事业的重要开拓者,钱正英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电力要先行”的重要战略,推进电力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利用外资办电,参与组织建设广东与澳门的输变电工程、大亚湾核电站等重大电力工程,倡导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电力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电力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首任院长,她始终关心水利人才培养,经常到学校为师生授课。推动设立水电科学基金,在全国开展水利水电基础研究,推动在中国成立第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机构“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参与组织编写《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等多部重要水利著作。

水利建设对钱正英来说是一生的追求,更是融入血液的一种责任和使命。离开水利部后,钱正英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并继续致力于水利规划、建设与科研工作。

从1999年开始,她又带领一批院士,连续承担了6项以“水资源”为主题的战略咨询研究项目,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7年,钱正英带领“东北水资源”团队调研至辽宁抚顺时,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当地煤矿棚户区居住条件极差,环境改善困难,“(下雨时)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钱老目睹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回来后就组建专题组研究棚户区改造”。专家组进行了针对性调研,结合棚户区的社会、自然特点,几经研讨,给出了棚户区改造的具体可行性建议方案,上报中央。

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随之推进。后来,抚顺棚户区改造方案成为此类工作的样板在全国推广,棚户区改造“变成了中央的政策,变成了国家的政策”。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于这项坚持了13年的咨询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工作“为中央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钱正英同志围绕全国和区域性水资源问题开展的一系列咨询研究,从民族生存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审视中国的水利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中国扶贫系统最早的

规划设计者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次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讲: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邓小平这个讲话,为各级党委政府正确认识和加强农村扶贫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决战绝对贫困吹响了进攻的号角。从1979年开始,中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为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带来了生机。

在这之后,因为有了改革开放,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没有多少人认识到水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钱正英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偏废。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生产关系,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没有化肥、水利、科技等生产力基础,粮食也不可能迅速提高产量。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通水旱灾害得到了初步控制,在主要江河上初步建成了防洪体系,并开始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中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兴修水利的决策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1982年12月10日,中央领导同志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为建设河西走廊和改变甘肃定西、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面貌,国务院拟每年拨款2亿元,作为专项基金,存入建设银行。当年使用不完,可以转为下年使用,连续十年,要把这些钱切实用好,不能“撒胡椒面” ,不能浪费。2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由农牧渔业部、国家经委、水利部、财政部、林业部、商业部、民政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农牧渔业部部长林乎加任组长,国家经委副主任李瑞山、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任副组长。甘肃和宁夏也相应成立了专门机构。

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扶贫机构。从此,中国有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和专门的扶贫专项基金。“三西”农业建设开启了中国长期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反贫困之战。“三西”建设开了中国跨省界成片区域扶贫开发的先河。

宁夏扶贫扬黄灌区全体移民送给钱正英的巨匾

“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思想和开发思路是:兴河西、河套产粮之利,济定西、西海固缺粮食之贫,使其逐步发展林、草,逐步改变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对定西和西海固实行以工代赈,扶助生产建设;组织定西和西海固人口密度过大、生产生活条件极端困难地区的群众,采取自愿“拉吊庄”(先由青壮年劳动力到外地开荒种田,逐步安家)的办法,有计划地搬迁到当地新灌区和河西、河套,实行山川共济,统一规划,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标是:三年停止生态破坏,五年基本解决温饱,两年巩固提高。

“三西”扶贫在我国扶贫开发历程中具有开创性、先导性、示范性意义。它首开了实施区域性扶贫开发之先河,在改革单纯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集中力量实施片区开发、易地搬迁扶贫、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等方面所做的成功探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从198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6年,钱正英在广西考察,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家中访贫问苦。

1986年,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全国性的扶贫开发工作就此拉开帷幕。1988年国务院决定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与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合并为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12月28日,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钱正英考察调研,每个项目都要到现场看,每个问题都要搞明白。图为 1991年10月考察水布垭坝址。

钱正英与沙棘的故事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危害在泥沙。” 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向下游的输沙量达16亿吨,如果堆成宽,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绕地球27圈多。

这些泥沙80%来自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据有关资料显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0.9%,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的砒砂岩因成岩程度低,所以极易风化,松散为沙。被国内外环境专家称为“地球环境之癌症”。砒砂岩是黄河的心腹之患。唯有沙棘是攻克砒砂岩“环境癌症”最有力、 最有效的救星。沙棘固沙效果显著,每年能够减少入黄泥沙1900万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人工种植沙棘面积最大的国家。截至2022年6月,全国沙棘林面积总计1910.44万亩,年加工利用沙棘果实8万吨至10万吨,各类沙棘产业年总产值240亿元至260亿元。

可以说,沙棘不但是富民强县的产业,更成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优良树种资源。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的沙棘产业始于钱正英,正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关注,才有今天的盛况!

多年但水利工作,钱正英分析发现,水土流失严重县分布与贫困县分布高度重叠,这说明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贫困不是诱发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但严重水土流失区内的水土流失却是诱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诱发贫困,不等于水土保持就能脱贫致富,但要治理好水土流失就必须使水土保持工作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1985年6月,国家水电部召开了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在这个会上,吕梁方山县关于开发沙棘资源的材料引起了钱正英部长的极大兴趣。會议之后,她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两次调查,并在北京邀请国家经委、科委、农、林、轻工、科学院等方面的负责人,听取了山西省政府和水电部的专门汇报。接着,钱正英部长邀请财政部的领导去方山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吕梁地区、方山县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

1985年11月16日,她将先后调查和考察的情况向山西省委作了汇报,并向中央领导同志提交了题目为《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突破口》的调查报告。

这个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加速治理要有一个突破口”。她认为,多年来在黄土高原不断推广的那种治理措施,总是边治理边破坏,根本原因在于治理措施没有和经济效益挂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当务之急是确立一个突破口,让治理的要求落在群众当前驱穷致富的措施中,实现山上覆盖,群众增收。第二部分是“为什么把开发沙棘作为加速治理的突破口”。因为其独特作用在于:第一,沙棘下面固土,上面覆盖,有很强的保水保土作用;第二,沙棘生命力强,生长很快,有广泛的适应性;第三,最关键的一点,是它在开发上的经济价值。第三部分为“山西省开发沙棘的现状和问题”。她在介绍了现状之后,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是商品开发工作亟待全面配套;二是沙棘的培育工作需要尽快跟上;三是沙棘的科研工作需要组织协调。第四部分是“我们的意见”:一是抓紧搞一个规划,把商品开发和水土保持结合起来,争取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使沙棘商品的开发和沙棘的覆盖都有一个很大的发展;二是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尽快开发沙棘的商品价值;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下面,成立一个协调组织,建议山西省政府也成立类似的领导小组,并在太原依托原有的科研单位,筹建沙棘综合开发研究所。

1986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发出《关于印发胡耀邦对钱正英“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报告批示的通知》,黄河中游治理局成立了沙棘办公室,主管沙棘宣传推广、规划设计、示范区建设和科学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

作为流域机构的沙棘办公室,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沙棘发展。因此,在开发利用之初,就开始抓黄河中游地区的沙棘示范区建设,其中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为主。1986年黄委沙棘办公室在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选择内蒙古砒砂岩地区、镇原县武沟乡等16个点开展沙棘造林试验示范。其中,比较成功且影响较大的有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项目和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砒砂岩项目。

为了配合示范区建设的宣传推广,1990年组织拍摄了反映砒砂岩沙棘示范区建设的录像片《绿色的希望》,和反映武沟乡沙棘示范区建设的录像片《武沟人的实践》,在以后的各种会议上播放,从此掀开了我国大规模种植开发沙棘的热潮。

如何能让沙棘产业做大做强?钱正英强调要继续处理好这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资源建设与加工利用的关系。她说:“搞沙棘开发利用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加速山区的覆盖,防止水土流失。而沙棘开发利用的开展,也必须有资源建设作为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要把加工利用和资源建设紧密结合,同步发展。以加工利用促资源建设,以资源建设保加工利用。”二是处理好生产和销售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独家经营与横向联合的关系。四是处理好科研与生产的关系,强调“生产和科研的结合,是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科研不仅要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还要多学科协作攻关,打破行业、地区、学科、单位的界限,团结协作,为我们国家开创出一门新的大有益于人民的事业。

37年来,大规模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黄土高原扩展到全国,在资源建设、加工利用、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沙棘作为唯一一种以植物设立国际性组织——国际沙棘协会,以及和国家管理机构——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的植物,其药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沙棘产业化开发和精深加工也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黄河泥沙,富裕了一方百姓。

2005年8月,钱正英在第二届国际沙棘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她深情地说,20年前,为了改善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中国政府把沙棘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加以推广应用,目的是要利用沙棘的多种功能,既治理水土流失,又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年来,我和沙棘同行们兴奋地目睹了沙棘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沙棘被许多学科专家所关注,被应用到多个生产领域,小小的灌木发展成为多效益的植物资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希望办好国际沙棘协会,提供新的技术服务,扩大其影响,吸纳新会员,办成全球沙棘爱好者的家园。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