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雁计划”,是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牵头,联合十余家机构,于2018年10月共同发起的公益性新农人综合赋能项目。该项目以“线上课程+线下实训+社群营造+项目支持”为核心模式,是一个利用互联网助推新农人骨干成长成才的综合赋能体系。截至目前,“领头雁计划”已经培养了20余万名学员,这些学员学成回乡后,成为一个个行业好手、致富“领头雁”,带领着一队队“雁阵”翱翔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
01
育:为人才成长聚力赋能
“我被安排在了加工二组。”贵州老粮仓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治霖显得异常兴奋。邱治霖是来自乌蒙山区的16名贵州优秀乡村青年学员之一,5天的“领头雁计划”清华线下工作坊里,他将和来自不同省市区的组员们混编成组,一起学习“电商与供应链”“乡村发展与创投”“市场营销与产品展示”“IP打造与企业管理”等4门课程,同时,还将与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新农人等各界的代表一起,共同探讨在产业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服务、绿色农业等方面如何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领头雁计划’已经是我们组织的第六期活动,包含社群交流互动、网络课程学习、线下工作坊等,并对接各种优质社会资源。”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副总干事戴航说。项目创办至今,“领头雁计划”已经组织了约600名线上学习优秀学员来清华大学参加线下工作坊“充电”。在第六期活动中,组织方将重点健全联络机制,以实现学员的跟踪帮带,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根据学员的意见反馈进行课程优化,集合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跨学科课程开发,除了实用农业技术以外,还涉及品牌营销、企业管理、农村旅游、新媒体、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等方面的课程,甚至覆盖了财务、法务、创业心理学等细分知识领域。”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副总干事戴航表示。除了线下工作坊学习交流外,“领头雁计划”还联络相关学校、机构、组织协同研发线上授课。“本周,我们一共有6个课时课程,学习的内容分别是‘中药材安全生产与病虫绿色防控’‘蔬菜栽培技术’和‘认识食物’等,授课老师都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来自贵州省三都县的学员张树义介绍。作为营寨清水鸭、和羹之美、淘黔网等品牌的创始人,张树义将“领头雁计划”每周的线上培训课程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这些课程由‘三农’领域专家教授、农业领域一线企业家组成讲师团队,内容涵盖政策解读、经营管理、品牌营销、新媒体运营、电商实务、乡村旅游、种养技术等多个领域,指导性很强。”张树义说。自2018年开展至今,“领头雁计划”累计研发课程达500课时以上,累计观看次数达659万,累计播放时长293万小时,共培养大学生村官、基层干部、返乡创业青年、企业及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各行各业学员。通过高效整合政、产、学、研、金、社等各领域优质资源,“领头雁计划”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乡村振兴骨干人才,建立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新农人骨干综合赋能体系。
02
拓:让产业模式化点成片
2023年国庆假期刚结束,来自各地的15位“领头雁计划”学员来到了四川省雅安市,开启了雅安研学之旅,学员林小琴正是这批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在为期3天的研学活动中,她将与当地的干部、创业者一起交流碰撞,分享和学习创业创新思维,拓展乡村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激发创业“火花”。引领学员们学习不同形式的产业振兴模式,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发展模式,是“领头雁计划”的重要目的之一。茶岸民宿、草言殳舍民宿、时间之外民宿……在雅安市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学员们被这里以茶叶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所吸引。骑龙村是名山区新农村试点村,“省级生态文明村”,他们的发展密码就是茶旅融合。近年来,骑龙村村民盘活闲置宅基地,引进民宿11家,打造出风格各异的民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入住体验。在骑龙村,林小琴和其他“领头雁计划”学员们学习和探讨的核心主题是,在村集体经济模式下,茶叶和民宿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比如,如何引进项目、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的收益状况等。骑龙村之外,学员们走进一个个乡村振兴的成功样板中,和当地干部、企业家当面交谈探讨。“我们公司是一家基于本地水果产业,专注于供应链,承接电商、社群、商超一件代发服务的农业电商企业。请大家看这里……”在雅安市汉源县农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领头雁计划”学员及公司负责人周亚玲向学员们详细介绍着公司的发展经验与利益联结机制。在芦山县的禾茂田园项目,学员们学习在村集体经济模式下,小农场主与乡村农旅的结合模式。在四川润兆食品有限公司,学员们参观冷水鱼养殖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了解鱼子酱的生产、加工过程,解读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一个个产业振兴的好模式,让林小琴不禁心生羡慕,也坚定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信心。“这次独特的研学活动,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四川雅安的丰富文化、农业产业链,让大家得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雅安乡村企业发展的多维路径。”林小琴说。在3天时间里,她手中的笔一直在忙碌地记录着——一条条“好点子”,将成为她回乡后推动公司更好发展的参考。如果说林小琴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计划还是她心中的美好愿景,那么“领头雁计划”华北分队队长张进已经一步一步将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2023年12月底,领头雁研学项目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办,此次活动着重展示红河洲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以研学旅行为载体,使学员深入了解红河洲的农业科技、生态环境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研学结束后,张进和云南红河州优秀学员周莲锦一起学以致用,合作试验在云南高海拔地区种植北方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特色鲜食玉米,并将北方一些特色蔬果在南方引种成功,不仅示范了北蔬南种的技术可操作方法,提供了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样板,而且也为季节性南菜北运奠定了基础。这项试验,不仅能弥补北方因季节性蔬菜无法上市的缺口因素,也为当地种植农户提升经济收入创造了可能性。将实地研学和学员交流合二为一,是“领头雁计划”的一大亮点。研学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1+1>2”的实践效果。在设计研学线路时,重点结合当前产业热点和学员创业实际,以电商运营、民企发展和乡村农业旅游为主要参观要素,在当地优秀学员的引导下,为其他学员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村创业的独特体验。截至今年5月,“领头雁计划”已经组织3次研学活动,后续将在各地持续开展。03
助: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陕西的苹果销售难,农民在家将苹果洗净切片,抹上黄油,煎好后用卡夫酱调味,用竹签串起三四片苹果,就是非常吸引游客的新商品,这些苹果每串的价格达到12元,每天能卖出几十串。”“我们这里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辣椒,村民们将成熟的辣椒配上肉沫炒制成酱,如牦牛辣酱、豪猪辣酱等,以此供应餐饮市场。”…………在“领头雁计划”学员的微信社群里,不少人分享着自己的创业心得,同时帮助其他学员摸索捷径、让他们少走弯路。“领头雁计划”学员、安徽省委组织部第八批派驻太和县三塔镇韩四村第一书记、太和县青联常委赵阳阳正是受益者之一。农业技术与市场都在不断变化迭代之中,“新农人”的学习也是持续性的终身学习。“领头雁计划”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新农人”支持服务和互助网络,通过网络平台为学员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销售渠道拓展等服务。“在参加清华大学线下工作坊的时候,我结识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学员,一起交流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后面创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赵阳阳学成返乡后,不仅将学到的知识嵌入助农全过程,还通过“领头雁交流社群”交流如何规避创业风险,让自己的创业之路更加顺利。通过“领头雁计划”了解到“线上经济”的运营诀窍后,赵阳阳通过线上直播助农活动,在推介家乡农产品的同时,还向屏幕面前的“家人们”讲述太和故事。目前,他的直播间累计浏览量达到了4万次以上,近两场销售活动累计销售额近万元。对许多像赵阳阳这样的学员来说,“领头雁计划”是他们身边的支持网络与终身学习系统,可以持续为他们提供后续陪护。借助“领头雁交流社群”,“领头雁计划”在帮助赵阳阳这些“鸿雁”起飞之后,还能“再送一程”。“我们按照学员属地和行业的不同,为‘领头雁计划’学员提供了突破属地限制、常态化的交流社群支持网络。依托‘社群沟通’,我们引入买卖供销、政策咨询、学导帮扶等相关社会资源,为优秀学员的创业项目提供助力。”国务院原参事、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委员汤敏说。在“领头雁计划”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乡村“追梦者”学有所用、用有所获、获有所悟、悟有所进,真正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未来,我们期待继续深入同来自社会各界的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乡村建设模式的创新与落地,进而支持乡村振兴目标的全面实现。”戴航说。(韩莹)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