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下根去做村官-华夏一县一品网

扎下根去做村官

   日期:2022-09-04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276    

林舒进(左)同石茅村柑橘果农交流。 受访者供图

林舒进(左)同石茅村柑橘果农交流。 受访者供图

[奋斗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

■讲述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那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林舒进

“黑博士来咯!”每当有村民半开玩笑地这样招呼我,我总是笑着答应,心里一片暖意。他们说的还真没错。来那卜镇工作两年多,接受了田间地头的烈日洗礼,我已从最初的“白面书生”变成了如今肤色黢黑的农村基层干部。

三年前,作为玉林市交通局派驻石茅村第一书记,我从玉林市区来到地处偏远山区的博白县那卜镇石茅村。村民得知我是博士毕业,还主动申请来村里派驻,一个个都流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你一个博士,怎么愿意来我们这贫困村?”“博士读书多,但吃不了农村的苦,村里的工作可不一定做得好……”

面对村民的质疑,我心里也禁不住直打鼓。毕竟,自小在城市长大的我,对农村的了解相当有限。

农村工作的难度,远远超出想象。到村里的第一天,我就遇到了难关:语言不通。记得那天,村上为我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当我正期待着与村民侃侃而谈时,村支书一通客家话的发言,直接浇了我一头冷水,直到他发现我一脸茫然,用普通话重新说了一遍,才化解了我的尴尬。而我跟大家的互动也很艰难——通过村支书的翻译,村民才会点点头、笑一笑。后来,村民经常开玩笑,说我那次是“鸭子听雷——听了也不动(懂)”。

为了尽快融入村民,我天天往村里人多的地方钻。有时候看到有小朋友在家,就拉着他们帮我翻译;有时候遇见村干部,就逮着他们教我两句客家话……就这样边学边练,大胆开口,两个多月后,变得能与村民简单交流了。

克服了语言关,还要解决村里的发展建设难题。在全市开展“三清三拆”的工作部署下,我们计划围绕提升乡村风貌、树立文明乡风开展建设。但是,之前村里从没这样干过,也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一切都要从零着手。怎么办?我提出,抛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开展建设:“没有经验可以出去学,没有经费就自己出力干!”

于是,我带领村干部多次赴广东等地考察学习。在调研中,我发现很多地方的做法投入成本过大,不适合在我们这里推广。能不能走一条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路,探索一套低成本的乡村振兴建设方案呢?说干就干。我把手头仅有的1.5万元第一书记帮扶经费拿出来作为启动资金,带着村干部行动起来。

一开始,村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有人还说这就是“做做样子”。但是,我和村干部坚持每天都到村里埋头干,即便骑电动车摔伤了腿,第二天我依然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建设现场。村民被打动了,也逐渐加入进来。他们捐钱、出力、捐赠建筑材料,甚至有人让出自家的地,用于建设健身广场、打造微景观。因为这,村里节省了近30万元的人工费、材料费。最终,我们只用了7万多元,就打造出近1.5公里的主路景观带,建成1个健身广场、9处微景观、2个停车场、1间农家书屋和1座农具展馆,还完成了主路全线风貌提升和绿化工程。村民路过时,常常脱口而出“很漂亮呀”。这简单的一句话,分量比我得到多少个奖励和表彰都重得多。

2021年5月,我被提拔为博白县那卜镇镇长,这让我有了新的目标。我以石茅村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组织企业种植、动员乡贤认种、引导农户合作种植等方式,培育和壮大菠萝蜜产业;同时,推行“三变改革”,带动整治全镇撂荒土地、种植优质水稻,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

现在,村民再也不质疑我这个博士能不能“接地气”了,一见面,总是拉着我的手热情地“黑博士”长、“黑博士”短。有一次,我去县里学习了几天,有村民专门打电话给我:“黑博士,你不会要走了吧?我们还没当面感谢你呢!”村民朴实的话语,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未来,我还要继续扎根在中国广袤的农村,为乡亲们的美好生活奉献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唐芊尔采访整理)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