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事农业的人很多成了“老赖”-华夏一县一品网

为什么?从事农业的人很多成了“老赖”

   日期:2022-08-17     浏览:745    


全国人大代表谭建兰:

从事农业的人很多成了“老赖”

应以“三品”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记者 刘华彬

谭建兰,土家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石柱县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重庆谭妹子金彰土家香菜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柱辣椒行业协会会长。

两会期间,谭建兰与本刊记者分享了对“三农”的看法,她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呈波浪式,成功的案例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多,结果从事农业的人很多成了“老赖”。发展高质量农业,一个重要的抓手是把握住“三品”,即品种、品质、品牌。为此,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良好的产业布局和体制机制。我们国家的农业,长期以来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贵起来“算你狠”“姜你军”,贱起来农民伤心流泪。究其根源,还是大家逢贵一起赶、逢贱一起懒,沉不下心来去研究品种、品质、品牌,搞好产加销,形不成长期发展的体系。2017年,石柱县发展了6万亩脆李,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技术服务,并通过“三变”改革,让农民成为股东,共同来维护和发展产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大力推动“一县一品”。在现今大物流、大交通的背景下,“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可能都不具备领先的、持久的竞争力。发展“一县一品”,才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去研究品种、品质、品牌。从石柱县红辣椒产业二十年的发展来看,推动“一县一业”,克服困难,控制风险,形成了主导产业和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能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用好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手”,引导各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避免一窝蜂地上、一窝蜂地下。

三是大力支持长期从事农业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业投资时间长,风险大,利润低,“看天吃饭”特征突出,小农经营根本无力支撑。现阶段,家庭农场亏损的多,农业企业存活时间短,从事农业的人很多成了“老赖”。因此,未来的农业必定是规模化的种植养殖模式,选出好品种、做出好品质、打造好品牌、卖出好价钱,才能够增产增收,但这必然需要长时间的沉淀,需要政府给予持久的支持。

新闻链接:

欠法院771元执行费成“老赖”,四川南充农业公司老总上了“黑名单”

关注

“怎么会有700多元欠账的老赖呢?”9月9日,四川蓬安县法院的失信人曝光公告中,出现了一名欠账771元的“老赖”。真的连700多元都给不起了?还是一家农业公司的人?失信人看起来还这么精明能干!网络上很人截图留存,感叹不已。到底怎么回事呢?

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48岁的失信人杨芳勇,“是他们搞错了吧,怎么才欠这么点!”法院曝光了,老杨知道吗?谁知对方很淡定,“我已经遭法院‘拉黑’两年多了。”杨芳勇电话诉说了他被“拉黑”的人生:老赖快两年了,没法坐动车,没法坐快车,只有坐那种跑很很慢的“绿壳壳”火车,没法住好一点的酒店。“幸好亲朋好友还相信他,相信他的品性不赖。”

原来,杨芳勇有一个创业的故事,投入5000多万元在蓬安高庙搞了一个农旅项目“花谷”,曾经豪情壮志的花谷老总因欠民工20多万工资被起诉,还被县法院纳入到了失信黑名单。

2015年12月21日,南充市蓬安县举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10个项目签约落户该县,合同引资额约66亿元。其中一个项目就是“花谷”,杨芳勇成立蓬安县高庙花谷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现代观光农业项目。

第二年“五一”小长假,蓬安县高庙乡兔伏村千亩花海吸引万千游客,漫步花海之余,还能体验鸬鹚捉鱼、野营烧烤、行走高空玻璃栈道等乐趣, 享受不一样的乡村旅游新体验。采取“1+N”方法,即以玫瑰公主全国征选、驾临玫瑰节现场活动为主线,带动“花田乐事”青春摇滚表演、“千家万户”自驾游高庙、玫瑰公主巡游等活动,营造更为欢乐热闹的现场气氛,在高庙花谷,让花卉旅游由单一的赏花晋级成了集赏花、乐花、游花、品花为一体的花卉旅游版本。着力打造“花生活”品牌,在做好花卉养护和种植的同时,“花生活” 所衍生出的更多丰富形式。一时间,蓬安“花谷”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一到周末,人山人海。

运营没几年,“花谷”就风光不再,2019年3月,蓬安高庙乡开展花谷“大棚房”清拆工作,对高庙花谷用于餐饮、接待的非农建筑4.2亩予以拆除、硬化的空坝8.41亩进行复垦。从“花谷”拆除开始,多起要账官司接踵而至,包括银行的、个人的,甚至还有装修工人的工资,杨芳勇成了“老赖”。

“欠700多元,被人民法院‘拉黑’,太可惜了吧!”“在县城打工一周也不了挣700多元吧!”杨芳勇知道法院曝光了他,但没看金额,“估计是搞错了,”“现在连银行欠款还差1000多万元,但有资产抵押在银行手上,一时没法变现。”封面新闻记者从蓬安县法院执行局获悉,杨芳勇确实不只欠700元,这是其中一个未了的案子,“标的5万多元,771元是法院的执行费。”

杨芳勇“认账不赖账”,当小包工头儿,手上有钱立即就还,现在欠个人的钱从高峰时的60多万元,到现在只有十多万元了。“错了没关系,反正那些债主知道我在拼命挣钱、拼命还钱!”

来源: 中国农民合作社 刘华彬

封面新闻 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陈恩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