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一辈子的好支书丨胡金明:守护边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老支书-华夏一县一品网

争做一辈子的好支书丨胡金明:守护边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老支书

   日期:2022-03-22     浏览:284    
胡金明:守护边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老支书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把为国守边的精神代代相传,守好边境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这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自治县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胡金明说的话。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与当地佤族村民在深山老林的边境线上,日夜守护着边境的安宁和人民的安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初见老支书胡金明时,他正在整理自家小院,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热情地拿出水果和好茶招待,让我们倍感亲切。


胡金明今年已有72岁,谈起自己是一名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胡金明翻出了家里细心收藏的一打荣誉证书。翻开一本本证书,他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那是他人生的篇章,是他挥洒汗水换来的荣誉。胡金明告诉我们,村民都习惯称呼他为“老支书”,他也喜欢“老支书”这个称呼。


从1984年到2004年干了20年村支书的他,割舍不下的,不是“支书”这个称呼,而是那份责任感。




下班老村位于沧源自治县班老乡,与缅甸隔河相望,有农户212户,880人。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缺水,是一个“看天吃饭”的地方,地里种不出水稻,粮食稀缺,大多数村民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村民们只能种一些耐旱的玉米、苦荞、小米、旱谷等农作物。为了省着吃,每次煮饭还需要各种野菜,加很多水之后掺在一起煮。即便这样,粮食还是不够吃,最后还是要靠国家救济。


对于这样的苦日子,很多村民都认命,可胡金明不这样想,他通过反复实地勘查,和村民商量,决定挖沟渠把河水引进村子,解决灌溉问题。当时由于缺乏资金、技术,路程遥远,许多村民劝胡金明放弃。


可胡金明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水渠修通。”


在当时,他带领村民修水渠,没有任何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棵竹竿子,用眼睛瞄;没有水泥,用泥巴糊沟壁;没有任何机械,靠锄头、木锤、自制推车。为了抢进度,他们不分昼夜寒暑,每天坚持到深夜,最后又点着火把回家。


在摆脱贫困的路上碰壁无数、挫折不断,单是修渠从失败到成功就历时2年。凭着一根筋、一股倔劲,他多次力排众议,坚持到最后。“当水流进干旱已久的农田时,村民们高兴得载歌载舞,老支书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参与修水渠的村民回忆道。


解决了下班老村灌溉用水的问题,胡金明继续带领村民平整耕地、修路。但由于修好的路面只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还是泥滑路烂。在教育和医疗等问题上,下班老村也一直处于很薄弱的状态,始终没有彻底摆脱贫困。



直到2014年,脱贫攻坚在下班老村整村推进,新家园建设、幸福工程、危房改造、扶贫专项安居工程建设、小额信贷贴息、专项产业扶贫、连片特困地区规划、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的实施,下班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收入、住房条件、文化生活、村寨道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18年实现脱贫出列。


如今的下班老村依靠橡胶、坚果、竹子、养殖等产业,202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32吨,人均有粮606.61公斤,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265.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6491元。全村5个自然村已全部通电、通水、通路,佤族村民彻底摆脱了贫困。


没出过几次大山的胡金明,这一辈子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这个佤族村落,用脚,丈量着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疫情期间,胡金明除了宣传教育好村民尽量减少外出,科学的认识疫情,还积极的投身到边境管控的巡边工作中。他连续3个月与当地民兵在深山的边境线上,日夜守护着边境的安宁和人民的安康。


2021年6月份,胡金明和沧源班洪乡、班老乡其他8个边境村的9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信。在信中汇报了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赤胆之心、殷殷之情!



收到习总书记的亲自回信,亲切关怀、殷殷嘱托,老支书们倍感温暖。胡金明告诉我们:“我们要继续搞好民族团结,守护好我们的边境,守护好我们的国土,带领佤族人民战胜疫情,共同奔向小康生活。”。




通讯员/张雅莹 李维鲜 俸  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