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遗“五音大鼓”在小山村里传承
1月11日,北京密云巨各庄镇蔡家洼村锣鼓喧天,琴声悠扬。伴随着开场舞《我们都是追梦人》,2020年北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拉开了帷幕,400多名村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京剧《绿水青山金不换》,民乐合奏《我和我的祖国》,快板《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河北梆子、单弦联唱《燕山明珠的记忆》等演出精彩纷呈,博得了阵阵掌声。
蔡家洼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朝时,就以蔬菜生产著名,得名菜佳佳,后因谐音演变为蔡家洼。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蔡家洼大放光彩,在北京市郊区的旧村改造试点中,保护绿水青山,保持乡土特色,开创了“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特色村集体经济模式,农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近几年村集体资产都突破了10亿元。
2018年8月17日,中共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蔡家洼村时指出,蔡家洼村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好典型,是北京最美乡村的样本。
蔡家洼村民的生活好了,腰包鼓了,村民就自发成立了农民文化艺术团。村民走上舞台当演员,走下舞台是产业工人,文化艺术团丰富和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就是这个小山村,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家洼五音大鼓”、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路老会”,文化的传承为蔡家洼村持续发展植入文化底蕴。
在蔡家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五音大鼓传承馆,传承人带领中小学生现场表演了一段“五音大鼓”《辉煌七十年》,令人大开眼界。五音大鼓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承德,在宫内称“清音会”,后流入民间传入蔡家洼村,100余年来传承至今。五音大鼓表演时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表演,另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扬琴和瓦琴伴奏,悦耳动听、词曲工整,文学性很浓,被称为“密云的纳西古乐”。
在“三下乡”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书法家为群众挥毫书写春联福字,金牌阅读推广人组织村民读书,医疗工作者为群众进行义诊,还有农业专家现场授课等,活动各具特色,村民在家门口感受到了“三下乡”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在二层妇女之家,密云区大城子镇张泉村的赵小翠正在教村民制作手工编织串珠。赵小翠是残疾人,但她自强不息,靠着串珠的手艺脱贫后,她又带着村民制作、销售串珠工艺品。
在三层图书室,密云区图书馆馆长尉红英告诉记者,村民经常在这里开展阅读活动,品读经典书籍的同时,了解密云的历史文化。蔡家洼村村民李楠不仅自己钻研国学,还经常在蔡家洼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讲解。
密云区医院和区中医院的医生忙着为村民进行义诊。村民李大姐快人快语,她说:东直门医院、密云当地医院的医生经常进村义诊,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得诊疗,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保健意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健康观念,不能等到得了大病才想到治疗。(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