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强国建设视角下,深入剖析兼具自然与文化特征,融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对于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5月20日,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我国已有25项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我国启动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7批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年来,旅游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功能拓展、生态与文化价值转化和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这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旅游强国建设视角下,深入剖析兼具自然与文化特征,融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对于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文化遗产地已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最早是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方式提出的。从泛旅游的概念来看,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有旅游发展,发展速度和程度有所差异,有些刚起步,有些已经是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总体来看,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正在努力推动旅游发展。不仅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江苏兴化垛田这些以景观著称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等也以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独特的农耕技艺引起了游客的关注。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国内外已基本达成共识。虽然部分遗产地存在因旅游开发和管理不当造成遗产破坏的现象,但通过旅游规模性分享和传播遗产价值,以及充分发挥旅游的经济功能,促进对那些曾被忽视的遗产资源保护的观点还是得到了普遍认同。例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和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建北京科技小院,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以京白梨栽培系统保护为导向的农业文化遗产主题景区,有效提升了各利益相关方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利用和动态保护。
经过2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也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比如,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手段,而非仅仅是为了获得旅游收入;旅游是遗产保护理念传播的手段,而非仅仅是为了游客的娱乐;旅游是遗产地居民全面赋权的手段,而非仅仅是为了让居民获得一点经济分成。总而言之,旅游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努力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类型众多,为多样化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拥有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212个县级行政区。遗产类型包括种植、养殖、游牧、立体生态、山地林果、梯田等众多方面,不同遗产类型的核心物种、相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文化、景观等有所不同,位于不同地域相同类型的遗产又有差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众多差异化资源。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又让同一地域同一类型的农业系统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特色、不同的劳作方式、不同的文化节庆活动、不同的特色农产品以及不同的村落场景,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都能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也能为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专项旅游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类特色资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日益深入,智慧旅游、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方式逐渐增多,产品类型和游客体验也更加丰富。
有些遗产地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出系列旅游产品。例如,浙江湖州将桑基鱼塘系统的基塘景观、鱼桑产品、书法艺术、非遗陈家菜等有机融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鱼桑研学基地,建设了农业文化遗产主题餐厅和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作为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浙江青田创新性地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园”概念,探索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结合的新路径。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除了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增收,旅游对于提升居民遗产保护意识也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必须将当地居民纳入其中,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项目的设计、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活动的组织,都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参与。这些参与从被动到主动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简单的收益分配到主动参与决策需要鼓励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村集体、村民之间会形成基于本地文化的独特治理方式,在共同推动旅游发展中逐渐走向理性、顺畅的社区共建共享共治模式,这一模式也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制度基础。
有些农业文化遗产地选择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可持续旅游发展。例如,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小院,以梯田毛驴为特色带动当地妇女参与开发文创产品,有效提升了居民在旅游中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其对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不同性别的居民会有不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尤其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女性,由于家庭劳动分工的原因,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的主力军。随着遗产地旅游的发展,她们被不断赋权,在经济收入支配、家庭事务决策中越来越有主动性。通过经营餐饮、住宿等基础性旅游项目和其他延伸性项目,她们逐渐成为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意识觉醒能力的乡村能人,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因为旅游的带动,不少农业文化遗产地走出的年轻人也返乡寻求发展,通过协助父母、帮助邻里、个人创业等多种形式,成为遗产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新生力量。
展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形象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农业文化遗产先天就有国际交流的优势,并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发展。2000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葡萄在河北宣化经过创新发展,以特色品种、特殊架形,形成我国目前唯一位于城市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建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统,这一由“舶来”的茉莉花与本土的茶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创造,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由于参与项目时间早,政府支持力度大,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走在世界前列,这对于国际市场来讲是一种天然吸引力。国际上极为重视将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联合国旅游组织评定的中国15个“最佳旅游乡村”中,位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乡村就有3个。最新的“最佳旅游乡村”评选标准中,也把村落是否位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列为重要指标,体现了联合国旅游组织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视,也体现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导向。
研究表明,遗产资源是少有的具有国际市场号召力、能吸引跨文化入境游客群体的宝贵资源。构建品牌形象更鲜明、产品体系更丰富、行为体验更沉浸、服务接待更精准的世界级遗产旅游体系,是有效吸引入境游客、以点带面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支撑力。通过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来发展入境旅游,有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国际传播。尤其是一些具有国际链接性的遗产,如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借助国际茶日等活动,可以吸引众多国际游客,在茶类研学、茶类康养等产品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目前,我国已有4项茶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3项茶类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入境旅游开发中可关注的重点资源。
(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