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保护-华夏一县一品网

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保护

   日期:2020-02-11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505    

安徽是农业的发祥地之一,穿境而过的长江、淮河滋养出辉煌灿烂的安徽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成为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业文化发展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文明浸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并留下形态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嬗变,大量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境地。加强对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全面摸排并加以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况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专指那些活态、系统、复合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 “农村与其所处环境在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不仅有系统性与观赏性,而且具备生物多样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除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外,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知识、技术、观念、制度、习俗及各种物质资料等,都称为农业文化遗产。其类型可分为聚落、遗址、工程、景观、工具、技术、文献、物种、特产及民俗10种。

按照广义的标准,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目前,安徽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铜陵白姜种植系统、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等4个;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名录的,有淮北相山黄里笆斗杏种植系统、黟县石墨茶文化系统等8个。从遗址类、工程类遗产看,繁昌县癞痢山人字洞已被专家确认为亚洲年代最早的农业文化遗址之一;蒙城县尉迟寺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农业聚落遗址;寿县芍陂(安丰塘)、黟县的漏斗坝灌溉系统、潜山县吴塘堰与乌石堰、含山县铜城闸等为工程类遗产。从物种类、特产类遗产看,亳州钓鱼台新石器遗址中大量的碳化小麦籽粒、肥东县大城墩新石器遗址中的稻粒结块,是安徽发现最早的物种类文化遗产。安徽还有一大批当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物种,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黟县石墨等茶叶,皖北地区的小麦、玉米及砀山梨等。从文献类遗产看,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是安徽文献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对农业节气、物候、气象、水利、农具、农药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有最早的记载。其中,涉及农业民俗类的有我国最早的二十四节气划分及完整理论阐述;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更是流传至今,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淮南子·说山训》)是世界最早的测量空气湿度的方法。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另一著述《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的用硫化砷燃烧灭农田害虫的方法,是我国最早的农药使用记录。此外,著名的农业文献还有明朝安徽六安喻仁、喻杰的兽医经典《元亨疗马集》,元朝旌德县尹王桢的《王桢农书》等。从聚落类、景观类遗产看,已公布的全省16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多集中在黄山、宣城、池州和安庆等地。黄山保存全省一半以上的古村落,拥有宏村、西递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北地区虽少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但也不乏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村和千年古镇,如淮北临涣古镇、淮南寿县正阳关古镇、亳州城父古镇等。古人的哲学观念也体现在古村落的地理空间设计上,如村落入口处多有水口(池塘)、林地,构成了独特的景观。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与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相比,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略显滞后。加强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加大对安徽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价值认知与情感认同,对于彰显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要统筹协调,促进政府、企业与社会形成合力。省相关部门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全省范围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的遴选、申报管理工作,组织专家开展资源、文化、生态、经济等方面研究,探究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业化路径。县级政府应承担起本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调查与梳理等。高校与专家学者应提供智库支撑,如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现已拥有农业文化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并申报组建农业文化研究中心。此外,应调动企业和遗产地农民的积极性,构建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互惠互利的机制。

三要创新思路,做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无论是皖南古民居的建筑之美,还是皖北临涣镇的茶楼文化,安徽一些传统村镇等迄今依然是重要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可在入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地域建设 “生态—文化型”基地,形成全景产业链。如,寿县芍陂(安丰塘)完全可以供人们参观游览;各类地方民俗、工艺技术等“非遗”可植入美丽乡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和游客留下一抹“乡愁”。

四要制定法规,完善管理、监督与考核机制。当前,文化、文物、建设、旅游、农林、水利等各政府部门各司其职,使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分散在不同的保护体系中。这就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部门协同或赋予专职部门行使统一管理权,并制定安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地方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可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第三方评估组,并将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到政绩考核体系中。

(作者方国武 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