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霍山:传承乡土文化 守护美丽乡愁-华夏一县一品网

安徽霍山:传承乡土文化 守护美丽乡愁

   日期:2020-02-11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357    

乡土始终是我们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乡土文化正是因为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才拥有强大生命力。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参与,不能只把保护对象看作“标本”只保护不利用,这样就失去了保护的实际意义,也必将使乡土文化成无源之水而日渐枯竭。只有对其不断深入挖掘,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才能让这些民族瑰宝在保护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文化的脉搏一如既往地澎湃跳动下去……

“喜盈盈,笑盈盈,精准扶贫暖人心,大打脱贫攻坚战,2020全脱贫……”2019年12月13日,暖阳如春,霍山县太平畈乡农民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67岁的西山大鼓书老艺人郭庆安右手敲着鼓点,左手掂着快板,沧桑质朴的嗓音唱出了脱贫致富后农村百姓的幸福心声。

“送戏下乡的来了,快去抢个好位置!”不少老人孩子乐呵呵地往人群堆里挤。每次县里组织送戏下乡时,郭庆安的大鼓书节目总是能勾起无数人的缅思情怀。“可惜咱这十里八乡会唱西山大鼓书的现在就郭老一个人了。”一位举着手机录视频的村民无限惋惜地说。
乡土奇葩,传承有“痒”

西山大鼓书,俗称“说书”,据考证,源于明末清初,发源传唱于霍山、英山、金寨等西山文化区域,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300多年来,西山大鼓书在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中,经过无数艺人的千锤百炼,通过融合黄梅小调、倒七戏等唱腔,以当地方言念白,形成了多种板式、独具西山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继而在民间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熠熠生辉。

在岁月的洗礼中,西山大鼓书也经历了起落兴衰的历程,如今能够说唱大鼓书的传统艺人,也像该县省“非遗”艺术“四弦书”及传统地方舞蹈“连响舞”一样,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近百人,减少到现在的寥寥数人。

“没办法,”表演完回到后台歇息的郭庆安说,“现在唱大鼓书倒是还有许多人愿意听,但是这手艺没有人愿意学。早年间,我倒也是用心教了几个徒弟,后来都罢了,都讲挣不到钱,又辛苦……”问及自己的传承人,郭庆安眼里也一片迷惘。

“我们县地处吴楚交界,诞生过庐剧、四弦书等百多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种。现在大都趋于湮没。老一辈渐渐老去,小一辈人又不愿意接班。各种技艺、绝活随着民间艺人的老去而消失,面临‘曲终人散’和‘人亡艺绝’的困境。”霍山县文化旅游局局长但修胜说起这些老辈们传下来的“宝贝”也很是无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文化的迅猛冲击下,传统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强势挤压,霍山县境内许多像西山大鼓书一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技艺也濒临消失。

“连响”铿锵,最后守望

2019年12月14日18时,夜幕初合,大化坪镇黄芽广场上,音乐响起,一群老大姐们开始伴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仔细一瞧,她们跳的却不是常见的广场舞,每人手拿一根裹着红绫的小竹棍,竹棍的两头各串一叠铜钱,竹棍上下飞舞,两端轻轻敲打身体的各个部位,舞姿飒爽舒展,让人目眩神驰;铜钱“锵锵”,队形变换穿插,整个广场的人都在随着欢快的节奏边舞边唱。

“这就是我们这里最有地方特色的连响舞,前年还上过央视呢!”大化坪镇副镇长徐亚东介绍,连响舞是山乡群众在劳动中形成的地方艺术形式,在当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舞蹈轻快热烈,即兴演唱山歌小调,极受老百姓欢迎。旧时,乡村人家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连响舞表演,但是最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年轻人涌向城市,老年人逐渐老去,这门传统艺术也几乎消亡。

而今天,连响舞又在漫水河、大化坪等乡镇再次活跃,当地一位名叫黎克玉的村医功不可没。黎克玉自幼学习中医,但因为热爱乡土文艺,遂拜大化坪镇民间连响艺人为师,又翻山越岭向本县健在的几位老艺人学习,在保留竹竿打节奏和边唱边舞的传统下,还充实了音响配乐,并结合其它艺术形式改编了部分舞蹈动作,使之更易于传授和集体表演。

为了“复活”连响舞,他四处寻找和采购材料,白天在家手工制作,晚上带上自制连响舞具带领大家健身娱乐,为了达到表演效果,他还自费购买了音响,每天晚上都在农民文化广场进行表演宣传。对愿意学习的,不论男女老幼,他都热心传授。又热心地走进学校,向师生们推广连响舞的健身和娱乐效果。终于,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山村城镇和中小学校又重新活跃起来。

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大多是通过自身传承或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感染着身边的乡民,潜移默化,绵延流长,滋润着乡土文化整体的生存与繁荣。也正是因为有着像黎克玉这样一批传统手艺的“守”艺人,霍山县乡土文化的朵朵奇葩才不至于步步走向凋零。

芬芳校园,种下乡愁

“咚咚——咚咚咚——”随着一阵粗犷豪放、催人振奋的战鼓声,一群身着大红表演服装的孩子手执鼓槌,一边敲着鼓点,一边铿锵起舞。12月11日,诸佛庵镇中心学校民俗展演活动在四年级小朋友表演的《威风战鼓》中拉开序幕。

舞龙队矫健灵活,舞狮队威武雄壮,大头娃娃表演憨态可掬,八只美丽的蚌壳和一位滑稽的老渔翁表演的蚌壳舞生动活泼,还有犟驴表演和旱船表演,就连流传了300多年的霍山民俗舞蹈连响舞也在这所百年老校的校园里“响”了起来。

据了解,诸佛庵镇中心学校于2018年10月成立校园民俗活动艺术团,整合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和乡土课程等课程资源,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创办优质均衡教育为目标,将该镇特有的红色文化,以及本地留传的舞龙、舞狮、划旱船、赶犟驴、蚌壳舞、大头娃娃等众多民俗文化品种纳入校本教材,每周三抽出3个课时的时间,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一至六年级629名同学全员参与,组建了22个特色兴趣班,分年龄段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我们要让这里的孩子都能学会几样乡土民俗技艺,在每个孩子心中都种下乡愁,不能让民族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堙没民间,走向消亡。这些薪火相传千年之久的乡土文化,只有在口传心授的代代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校长郑良文介绍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磨子潭镇堆谷山村曾经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县里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因地制宜发展起乡村旅游,眼看着乡亲们的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村里沉寂了多年的“龙灯会”又热闹了起来。在该村新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上,翻身脱贫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舞起了龙狮,唱起了花鼓。如今,追忆乡愁年味、体验农家生活,已经成为堆谷山村乡村旅游的最大卖点,吸引无数外地游客来此找寻城市里已经消失的年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霍山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独特。挖掘人文资源,助推全域旅游,是霍山发挥生态优势、转变经济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为深入推进“旅游兴县、文明育县”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文明实践”成风化人直抵人心,霍山县在全县17个乡镇、园区144个行政村都建设起了设施齐备、人员齐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动员乡村文化艺术人才、民间文艺骨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致富能手等各类乡土人才,通过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精心策划接地气、顺民意、暖民心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县已有268支志愿服务队伍、近5.9万志愿者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在各条战线上。“四弦书”、“大鼓书”、庐剧、连响舞这些传统文艺形式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思想、新内容完美结合,唱响了更强劲的时代赞歌。

乡村要振兴,文化要先行。今天的农民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更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霍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润之表示,“乡村文化在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用心守护好文化根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才能让乡村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乡村文化能百花齐放,乡村百姓能幸福美满,乡村振兴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