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记事
唐家玲
殷桃突然给我来了电话,邀请我参加她儿子的婚礼。
殷桃是我的同学,和我一起在城里开服装店,生意红红火火,三年前她突然中断了生意,回板桥镇农村去了。
一大早,我开着小轿车,带着疑问朝板桥出发了。
板桥镇位于永川区的最北边,非常偏远。
刚进场口,小轿车就坏了,我把车子开到修车厂,师傅告诉我,没有适合我车子的零件,要我等两天,这可急坏了我,到欧家坝的殷桃家参加婚礼还有十几里地,我怎么办呀?
修车人说:“穿过风雨廊檐,前面的坝子有村村通。”
“穿过风雨廊檐?”我望着不远处青瓦木墙的建筑群问道。
“诺,就在那边。”他转身忙着打理店里的事去了。
我只得穿过街上清代建筑群——风雨廊檐,来到坝子,抬头发现路边停着一辆巴士,我上前询问车里师傅:“要到欧家坝村吗?”
“是呀。”师傅说,“要去就上车吧。”
我上去看见车里已经坐了几个农民,我选了个窗边的位置坐下。
我怀疑地问道,“你们的车就是村村通吧?”
“是呀。”师傅沉吟了会说,然后启动车辆出发了。
“就你一辆?”我反驳道。
“多着呢,每半小时就有一辆。”
“哦。”我恍然大悟。
紧赶慢摇间,我来到了殷桃家,她以前的泥巴房子,已经变成了一幢高大气派的农家大院,坝里摆满了酒席,人声鼎沸。
院门口站着一对新人。
我走过去,将礼金送给新郎,新郎摆着手说:“申阿姨,不收礼金。”殷桃从院门出来,拉着我说:“跟我走!”
“你给我客气哈。”
“不信就看看吧。”
陆续进来的乡亲都没送礼金,带来了自家的花生萝卜青菜。
随着又黑又瘦的殷桃,我站在人群里观看婚礼,婚礼热闹有序隆重。
夜晚我和闺蜜殷桃抵足而眠,我问道:“你怎么变得又黑又瘦,过得好吗?”
“嗳,说实话,才回来时,心里没有啥底,经过三年的努力,定下心了。”
“说详细些吧。”
“那年镇书记给我们规划了花椒基地,修建了花椒加工厂,我种植了三百多亩花椒地。”
“那技术收成和销路可以吗?”
“正是奔着书记给我们解决的后顾之忧,我才回来的。乡亲们都在厂里上班。”
“难怪你们对花椒的感情这么深厚哦。喂,我来的路上坐了村村通,是······”
“哎呀,亲爱的,太晚了,休息了,明天再接着聊。”
第二天,我趁殷桃忙着招呼客人,走出院坝,欣赏乡村风景去了。
冬天的乡村别有一番风味,薄薄的雾气弥漫在大地上,河流山川庄稼房舍都掩印其中,给人一种朦胧的美。
我沿路而行。
农田里一个头发稀疏的老汉,正弯腰把砍下的儿菜装进编织袋里,我问道,“老大爷,把蔬菜放到编织袋里不坏吗?”
他停下手中的活,挺直脊背,说:“不坏,我装袋是为了等村村通接到镇里去。”
“不要钱吗?”
“错了!送到镇里,由农技中心帮我们销售。”
“他们怎么销售呢?”
“卖给镇上居民或者网上呀。”
说完他背起背筐,来到公路,老人走路一跛一跛的,我急忙喊道:“老大爷,你行吗?”他笑着说:“莫得事,莫得事。”
走上公路,老大爷放下背筐。
我问:“那你为什么不在网上卖呢?”
“我们老了,不识字,更不懂电脑,而且一家人的菜分量少,不好卖。”
说话间,来了几辆小轿车,停在了附近一所农舍前,大家下了车,说笑着跟着带头人进院逮鸡捉鸭,有人到蔬菜地里砍菜。
我赶紧问老大爷:“这伙人到农舍来抢山货吗?”
“误会了,误会了,这是驻村干部带着城里人来买山货。城里人喜欢,农家人高兴!”
“你腿脚不方便,怎么还要种菜呢?”
“虽然镇里给了我们补助。”老人高兴地说,“但我们还是不愿意丢掉养鸡种菜的手艺。”
回来的路上,我驾驶着小轿车,如画的板桥镇渐渐远去,但我终于明白殷桃为什么要回老家了,也终于明白什么叫风雨廊檐了。
(作者系永川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