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关,那山,那石,那城,那江,名叫宝山-华夏一县一品网

那关,那山,那石,那城,那江,名叫宝山

   日期:2022-09-13     浏览:1568    

那关,那山,那石,那城,那江,名叫宝山

——读奚百川《剌伯太子关——宝山石头城考察记》


一段时间,我都会与奚百川先生联系,问他最近在写什么“大作”。这次,他说有一些思考,想去宝山石头城行走一趟。数星期后的一天,他说写了宝山之行的几篇文章,我说是新的“纳西三部曲”吗,他说不止三部,是七部。于是我有幸第一时间看到了文章小样,之后《丽江日报》的连载,让我开启了沉浸式阅读。我惊诧于他的认知速度、认识广度、知识深度,“能与其奇者”不但要能发现山水之奇,还要有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称颂出山水之奇,真是亲身所得,文思泉涌。
这是何等神圣壮观的图景。七天考察时间里,这里四季轮回,景色变化万千,无论你何时伫立于此,都会思绪潮涌,不忍离去。这个地方叫宝山。
大自然对考察者来说,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对他们而言,当真正看到白天、黑夜,风中、雨里的高山、峡谷、森林、崖洞或不曾谋面的动物时,自然是惊喜、兴奋、神圣、崇敬、虔诚,但也会带来一些恐惧。事实上,这种恐惧对人是很重要的,恐惧是人重新保持敏感的方式,同时对自我的困惑也会减少很多。奇观总是隐藏在牧子渔夫足迹都难至的地方,千古空自峥嵘,现在突然展现在世人面前,灵奇之域与作者之间的“合欢”之喜可以想见。考察中的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就是为了寻找未知的感觉。历时七天,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也意味着景色空间的拓展,使得整个意境变得更为辽阔悠远,情感更为深厚。“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沿途的细“玩”探幽索奇中,都有寻异到发现美异过程的描写,不但自欣于遇合山水林峦之美,还自得于对这些曾经只能孤芳自赏的林泉景致的发现,在慧眼识得山水本真之美后,虽然清醒意识到言不尽意,还是试图用文字尽力将宏阔境域里山水世界的种种细趣密玩叙写出来,并努力将身心融入那个鲜明朗畅的纯净世界。而剌伯太子关——宝山石头城的大背景,也为阔大深䆳的意境注入雄阔之气,“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水之浩荡,山岭高峻,“历古今而长在,经盛衰而不易”,非同寻常的奇异险绝景象构成了考察记壮阔雄深的境界。
跟随他们,此时我才明白,宝山神奇美丽的故事并不一定空穴来风。这是行走改变人生,当走得足够远,见得足够多,同样的事情就会有不同的“悟”。例如,今天看到了哪些事物,遇到了哪些事情,每个事物或事情当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说出来的时候,大脑会帮助专注和梳理,由此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透彻解释。他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自己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认识并从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在社会方面的间接的、较远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铺平道路。
此记以“山、江、林、溪、涧、洞、岩、峰、渊、路、渠、鸟、兽、村、寨、人”等多种事物,集中体现了剌伯太子关——宝山石头城的神奇美景,构造了一个诱人探寻的秘境之旅。全篇依时、景、理、情渐次展开,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记,给其注入了新含义,它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沿途事物及故事的描绘,尽情赞叹了大自然的奇妙,记录了同甘共苦的友情,并把对历史事件、民俗文化、人生哲理、自然奥妙的探索结合起来,有自然、有历史、有文化、有人生、有使命、有价值,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真是难以想象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丰富、古老和神奇。从剌伯太子关到宝山石头城的天堑、关隘、垭口、峡谷和滔滔不绝的江水,记录着那惊天动地的变化。当人类认识和记录这个地方时,已到了距今近800年的时期。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烈亲自率领,将军事力量延伸到了宝山石头城北的金沙江天险太子关,留下了“元跨革囊”的历史。所谓“元跨革囊”是指忽必烈行军至金沙江天险太子关,游牧民族士兵按北方渡河的方法,用动物的皮制作成充气囊,即所谓“革囊”,渡过金沙江。“元跨革囊”事件对元朝统一中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革囊”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但它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如今不仅是地名,也是各民族团结和统一的象征。太子关便曾记叙着忽必烈在此或停留或跨越的征战过程的遗迹,无论时间变迁和人世盛衰,岿然屹立在江岸崖中。“革囊渡”“太子关”联结着各民族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命运,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传承下来,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让这里熠熠生辉的不仅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色彩的这个名称,更在于它蕴含的文化的内涵。那些驻跸在剌伯太子关——宝山石头城深山峡谷中的先人们,不仅靠大山和泉水养活着自己,而且还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和追求刻画成山一样的精神,不断在雄关漫道上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象、他们的情感和对日月星辰江山风月的喜爱和崇拜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与边疆农耕民族在这一带的集中,或友好往来,或相互征战,目的都是要取得相互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以补充和满足各自的需要。天然的大江和关隘,都不能阻隔这种交往交流,这一线反而成为各民族的交融线,农耕与游牧,都在这一线驻扎下来,因为他们越来越觉得相互都不可缺少。时至今日,他们对“革囊渡”、太子关都有着同样的敬仰、感恩和崇拜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这一次考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衣食住行、礼仪习俗、语言娱乐、地名寓意中的民族文化元素,与山川江河共美其美,成为水乳交融的一体。
剌伯太子关——宝山石头城真的很神奇。如果把山水人城连在一起,注定了宝山在山形水势格局中的独特地位,这里不仅是大山子民的生存家园,也是底蕴丰厚、充满灵气的精神家园,还是各种动植物栖息共存的美好家园。为什么从古到今人们留恋于此。因为宝山的“山”字,它用自己宽阔粗犷的胸膛和背部把大山里各民族的人们紧紧相连。只有走近它,仰视它,才能深刻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有何等神圣的地位。清晨或者黄昏,风雨或者霜雪,极目远眺,看雄关漫道、看滔滔江水、看石上人家、看山顶云卷云舒、看山上色彩变化,历史现实,家国情怀,都会和宝山紧紧联系在一起,都会有一番心灵的对话。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数千年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之一,其中有着道法自然的智慧。但作为一门生存哲学,其深层意蕴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人与所处环境的优势资源的互惠关系。他们在剌伯太子关——宝山石头城的行走、观察、思考中,处处留心特色产业如何发展、天堑如何变通途、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独特资源发展旅游、如何推进历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当地群众的增收和就业怎么解决。从他们的这次考察中,我又一次看到了这一理念的完美实践。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靠山吃山”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核心思想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整个宝山给我们的思考。自然、历史、人文、产业、旅游等融合,这样的“靠山吃山”才是宝山振兴发展的题中之意吧。当然,作者的眼光不止于此,置身这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交汇之地,深厚的历史积淀、磅礡的文化载体、不屈的民族精神无疑给作者大手笔勾勒注入了大气象,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古诗今韵则展开了一个广阔辽远的大视野,把沿途游历与眼前景色引向一种无限想象的时空里,逐渐清晰成为一个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的宝库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展示的平台及文化、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舞台,从而集中打造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形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丽江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品牌、重要标志。这一历史境遇,既是大山大江的恩惠,也是我们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事实上,丽江所要努力实现的现代化,是旨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优势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蕴含着生态文明内涵的现代化。如何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资源,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现代化?或许这篇考察记能够给我们诸多思想启迪。
剌伯太子关——宝山石头城不止有太子关和石头城,宝山还有更多的“宝”。毛泽东同志有一个题词,叫“我很想学徐霞客”,此时“我想学百川”。让我们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并期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梦想早日实现。


作者:丽江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肖德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