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天祝:打造中国高原藜麦之都-华夏一县一品网

武威天祝:打造中国高原藜麦之都

   日期:2020-02-0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浏览:281    

 

原标题:天祝打造“中国高原藜麦之都”

近日,天祝县与甘肃远达投资集团签订藜麦扶贫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全国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藜麦主粮、藜麦牧草、藜麦蔬菜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和藜麦种质资源圃,全力打造“中国高原藜麦之都”。

                   产业扶贫助力异地搬迁 藜麦红时武威天祝邀您赏风光大片

             

藜麦红时(受访企业供图)

莫言先生长篇小说《红高粱》中,一眼望不到边的火红高粱地,是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与象征。在武威天祝县也有万亩藜麦缔造的西北风情,每年7、8月份,随着藜麦抽穗变色,大地如打翻调色盘一般五彩斑斓,在雪山白云之间吸引着人们前来追寻诗和远方。而在这美景背后则是异地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

5月的藜麦基地

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南阳山异地扶贫搬迁工程2号、3号移民安置点,主要安置天祝东坪、哈溪、安远等8个乡镇的51个村共计894户村民入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7户1642人。

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要移民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就要着力解决群众安全用水、搬迁资金、增收产业、社会管理等问题,而从长远来看增收产业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产业发展,群众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那么安居乐业便无从说起。为此,天祝县委、县政府在移民安置工程中,将产业配套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养殖产业、食用菌产业、藜麦产业等布局,为群众能致富打下了基础。

藜麦被誉为“粮食之母”,这种已有5000-7000多年种植历史、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农作物在武威天祝找到了最适宜生长的区域。

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介绍,藜麦喜冷凉和高海拔气候条件,适宜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种植,而天祝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藜麦生产。在藜麦种植中,他们发现这种作物有着大自然调色板的功能,特别是每年7到8月,从藜麦抽穗开始,一直到成熟收割期,藜麦都有着五彩斑斓的色调,对于观光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藜麦色彩斑斓(受访企业供图)

2018年5月21日,天祝飘雪,记者走进南阳山生态移民区5号、7号点5000亩藜麦试种基地,远处的雪山,近处错落有致的村居,宛如一幅立体的画卷。

甘肃远大集团副总裁赵增伟表示,全世界489个藜麦品种在天祝均种植成功,这充分说明藜麦在天祝找到了最佳生长地。作为武威天祝招商引资项目,他们愿意深度参与当地扶贫开发,通过藜麦为异地搬迁安置群众打开致富之门。

藜麦(受访企业供图)

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表示,藜麦生长期是蔬菜,抽穗期是风景、收获后是营养价值丰富、全面的食材。今年,天祝县已落实藜麦种植面积3万亩,到2020年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届时,天祝将有更多斑斓色彩的土地,欢迎游客朋友们前来观光旅游,体验不一样的高原风情。

藜麦田野(受访企业供图)


             三年决战奔小康——三万亩藜麦喜丰收小产业助推脱贫路

三年决战奔小康——三万亩藜麦喜丰收小产业助推脱贫路


“没想到藜麦如此震撼。”日前,驻足在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藜麦田野前,游客俞雪峰不禁感叹道。

国庆期间,松山镇3万多亩丰收在即的藜麦颗粒饱满、五彩斑斓、蔚为壮观,来自省内外游客纷纷前来观赏这七彩藜麦带来的视觉盛宴。

“再过半个月就可以收割了。”这几天,李鸿萍每天都去自家藜麦地里查看。

2014年,李鸿萍从东坪乡扎帐村搬迁到松山镇德吉新村。松山镇5000亩藜麦试种成功后,她流转土地360亩种植藜麦。“藜麦属于稀罕物,收购有保障,比种植其他农作物划算。”李鸿萍说。

56岁的张光录是精准扶贫户,今年,他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种植藜麦各项技术,种植的60多亩藜麦长势格外喜人。张光录颇为自豪地说:“我的藜麦亩产至少350斤,按照保底价收购,估计也有七八万,装修房子、买家电的钱不用愁了。”

今年,松山镇各村积极成立藜麦种植合作社引导移民群众大规模种植藜麦。以鞍子山村为例,全村种植藜麦4130亩,预计总产值将达660多万元,纯收入将达40万元以上。

游客在观赏藜麦美景的同时,也为当地服务业带来活力。今年以来,天祝县全力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藜麦产业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移民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为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在鞍子山村,41岁的张英正在自家的“农家乐”为游客准备饭菜。以前,他在县城开过饭馆。看到藜麦带来的商机后,便回家办起了“农家乐”。“旺季每天客人不下七八桌,收入有保障。”张英乐呵呵地说。

和张英想法一致的,还有返乡创业的任成洁。他与当地精准扶贫户合作,租赁新建的30套房屋,投资260多万元开起了农家庄园,打造集家庭宾馆、柴火鸡、农家乐等于一体的休闲餐饮观光基地。目前,12套农家院和4套家庭宾馆已经营业,开业4个月实现利润15万元,接待游客超过6000人次。

据了解,鞍子山村还将依托藜麦加工基地,把藜麦加工成各种食品送上餐桌,满足游客的饮食需求。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