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老北京的经典食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烤鸭,另一个就是炸酱面。老北京的炸酱面非常讲究,面条讲究、炸酱讲究、面码更是讲究。处处透着一股子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地道北京人一年四季里必不可少的食物。今天包子就从这碗炸酱面说起。

地道的老北京人,炸酱面是隔三岔五就要吃上一回的。对于他们来说,炸酱面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一碗当家饭。老北京人做炸酱面一定会用六必居的干黄酱,有些人喜欢再加些甜面酱,这样味道既有干黄酱特有的香气,又有甜面酱的鲜甜,而且两种酱料调制比例不同,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炸酱面用的肉,一般是肥瘦相宜的五花肉,切成黄豆粒大小,然后就是菜码,也就是和酱一起拌在里面的小菜,都是生鲜菜。讲究的人要准备十个面码,一般也就四五个。面码可以用焯过水的绿豆芽、青豆、韭菜段、芹菜、莴笋片、黄瓜丝、萝卜丝等。

老北京的糖炒栗子讲究现炒现卖,所炒制的栗子以“良乡板栗”为首选。早年间多是在干果店的门口设个炉灶,架起大铁锅,然后将挑选好的生栗子与铁砂放入锅内用铁锹翻炒,并撒上些饴糖汁。待炒熟后倒入木箱并以棉垫盖严,随后高声吆喝:”哎,良乡的栗子哟!糖炒栗子!”这样现炒现卖的栗子颇受老北京的青睐。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常常会看见一条条的风味小吃街,小吃街上引人注目的,可能就属那一串串红艳艳的冰糖葫芦了。那被压弯的泡沫棒上,插着些看着就令人心动的冰糖葫芦,火红的山楂、新鲜的草莓,再加上外面那一层黏稠的糖膜,真是让人看着就想上去咬一口。冰糖葫芦酸甜可口,老少皆宜,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它是讲山楂用竹签穿成串后蘸上麦芽糖浆制成的,糖浆遇风迅速变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艾窝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北京风味小吃,颇受大众喜爱。曾有诗云:“白黏江米入锅蒸,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它的特点就是色泽皆白如霜,质地细腻柔韧,馅心松散甜香。艾窝窝主要是由糯米粉、面粉做外皮,其内包的馅料富有变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药泥等营养丰富的天然食材,常常以红色山楂糕点缀,增加美观度。因其皮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窝窝。

炒肝儿,虽然名字叫炒肝儿,其实以猪大肠为主,猪肝只占三分之一。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随后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备用。佐料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置于罐中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原料、佐料备齐后,开始制作炒肝儿。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其实老北京都喜欢说喝炒肝,怎么一个“喝”呀?喝的时候,如果是拿着小碗,就用手指支在碗底(也就是一般人说的“托着碗”),用嘴顺着碗边,呲喽着喝,而且手还得顺着一定方向转着碗配合着!

豆汁儿,是水磨绿豆提取淀粉制作粉丝或团粉,剩下的残渣和汤水,经过发酵,前者可以做麻豆腐,后者就做了豆汁儿。很多人都对豆汁儿那股味道敬而远之,但是只有北京人士或许在酸臭之外,还咂摸出一点甜香的回甘,其他地区的外地人,可能已经阵亡了。很多人第一次到北京,将喝豆汁儿当冒险游戏来玩,需要一鼓作气,不然就再而衰,三而竭了。但口味从来不单纯只是个人习惯问题。就算不喜欢,也不妨碍有些人喝出自豪感,喝出姿势水平。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谣言说乾隆朝,三品以下不准喝豆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