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茂雄生态康养农业产业园的建成,让当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为探寻“广西样板”背后的秘密,本刊记者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黄智宇。
《中国乡村振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扎实有效的举措。请问广西在抓产业、稳就业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黄智宇:我区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持续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集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深化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每县重点发展1—2个主导优势产业,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富民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以来,投入产业发展的各级财政衔接资金达116.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7000个,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6.9亿元。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构建“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启动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五年行动,实施特色产业增效工程等“十大工程”,提升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今年新增创建国家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强镇10个。三是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区累计建设127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深入推进农业品牌战略,提升“桂字号”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累计遴选发布“广西好嘢”品牌411个,今年新增地理标志商标7件。四是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脱贫群众带动作用,全区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6.23万个、家庭农场11.46万个。推行和完善订单联结、股份联结、服务联结、产业融合联结等4种机制,让农户在产业链增值中更多获益,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净收入。五是加强粤桂协作带动产业发展。启动粤企入桂“双百”行动,推进“一县一园”建设,今年共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288个,签约266亿元,实际到位投资119.08亿元,共建产业园区107个。创新组建“粤桂高质量职教就业联盟”,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72.8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4.5万人。建成121个农产品供粤供深示范基地,113个农产品获得“圳品”认证。今年以来,广东采购、帮助销售广西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154.22亿元。
另一方面,持续抓好脱贫群众稳岗就业。一是稳定务工规模。强化劳务输出组织,加强就业服务保障,对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行“一对一”帮扶,帮助脱贫群众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二是强化就业政策支持。落实带动就业主体扶持、脱贫劳动力跨省就业交通补助等政策,激励带动就业主体为脱贫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支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截至8月底,向62.05万脱贫劳动力发放2.41亿元跨省就业交通补助。三是拓宽就近就业渠道。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建立帮扶车间联系制度,全区实有就业帮扶车间4179家,吸纳脱贫人口就业5.89万人,分别为2021年底规模的132.84%、151.03%。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统筹开发力度,创新开发乡村建设公益性岗位,全区乡村公益性岗位共安置28.24万脱贫人口,是2021年规模的2.3倍。四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打造“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全区29所技工院校与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8000人以上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结对实施技能帮扶,不断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
黄智宇:为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健康持续发展,我区主要采取了“四方共建”的办法。一是坚持政府引建,对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劳动力就业的帮扶车间,给予奖补优惠政策,帮助解决资金紧、用工难、订单不足等问题。二是坚持企业领建,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脱贫村建基地、拓市场,支持返乡能人投资建设帮扶车间,带动村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三是坚持帮扶援建,借助粤桂东西部协作机制,动员广东企业到脱贫地区建设就业帮扶车间,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四是坚持部门共建,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协同开展上门认定、提供政策、组织培训等。通过“四方发力”,保障了全区就业帮扶车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乡村振兴》:当前,广西在推进产业发展、稳定就业方面面临着哪些困难?下一步工作将面向哪些方面发力?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