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华夏一县一品网

解读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

   日期:2020-01-16     来源:综合    浏览:545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周、晋、宋中原黄河流域中华饮食文化,在民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尤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著称。

        中原的饮食文化随着中原人民的多次南迁传播到沙县。使沙县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这是沙县小吃闻名全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官方定为每年公历的12月8日。
      小吃探源
      沙县小吃实际上属源远流长的古代中原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沙县的不少小吃,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意识文化的特点,有的小吃的制作方法,甚至保留着原始的特点,堪称古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传播到沙县,自然同中原人民历史上的多次南迁有关。根据族谱调查,沙县境内各姓居民,无一不是中原各省(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的后裔。分布极广的各地汉人迁居沙县,是沙县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这是沙县成为“小吃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两大流派

      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源远流长的中原黄河流域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因此具有浓厚中华特色的沙县小吃又分为两大流派,即口味清鲜淡甜、 制作精细的城关小吃流派,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烧麦、肉包等,独具特色;口味咸辣酸、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以夏茂镇为代表,原料以米、薯、芋为主,如米冻、喜粿、米冻皮(粳籼面)、牛系列等。 历史上,夏因此外出经营小吃最早最多的是夏茂流派小吃,几乎大江南北都有夏茂人的踪迹,这种流动性也使夏茂流派小吃的原料加工与经营服务分离,即加工的不经营,经营的不加工,形成低工艺的简单重复劳动。

 而沙县城关人则是山区文化,喜欢自己加工自己经营,即“前店后坊”的家庭式经营格局,城关流派沙县小吃制作精细,品种多样,成为沙县小吃的主角。因此,到过沙县的人必尝沙县小吃,吃了“沙县小吃”都有“沙阳归来无小吃”之感叹。

    小吃特色

     沙县小吃以其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而著称,成为福建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沙县小吃不但流行在三明市各县(市、区),而且在南平、福州、厦门也可常常遇到挂着“沙县小吃”招牌的小吃店,甚至北至北京、南至深圳,以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的太平洋旅游胜地——塞班岛也有“沙县小吃”的踪迹。足见沙县小吃影响之大、传播之广。据不完全统计,沙县各类小吃有上百种,常年供应的有几十种,蒸、煮、炸、烤、腌,加工方法多样,米、面、芋、豆腐原料独具地方特色,且来源丰富,家家户户都能做上几样,城区街头巷尾日夜24小时都有小吃应市,非常方便。

行业发展
     沙县小吃在全国不断“攻城拔寨”的同时,2011年7月,沙县小吃澳门之行,不仅赢得澳门特首崔世安的厚爱赞誉,还促成了丰泽(澳门)沙县小吃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
     2010年5月,沙县小吃首次登陆宝岛,博得台湾同业的一致认可,也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文化“使者”。当月,沙县小吃还代表福建美食出征上海世博,首次在世界性的舞台上展示自身的品牌价值,以及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沙县小吃有望在台湾设点开店。”
北宋时期,诗人柳永善作歌词。教坊的乐工每谱写出一个新的曲调,都找他来填词。他创作的歌词到处传唱,一位从西夏归来的官员甚至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千年之后,这句名言出了新版本:“凡有井水处,便有沙县小吃。”,在传播沙县小吃品牌的同时,传承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
      早在2006年,沙县县政府与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便推出“海峡两岸风味小吃展”、“海峡两岸小吃邀请赛”等活动。至2011年6月,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已成为两岸小吃交流合作的舞台。
     沙县小吃已形成产业规模,小吃从业人员不断壮大。沙县小吃产业发展项目在中央、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群众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已达1.3万余户,近5万人,约占沙县农村人口总数的29% 和农村劳动力的55%,并带动周边地区城乡从事沙县小吃业人数近万人,农民经营小吃业年收入近5亿元。“沙县小吃”已成为沙县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成为推进城乡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同时沙县小吃还丰富繁荣了全国各地的餐饮市场,给各社会阶层人士带来饮食方便。其次,发展区域不断扩大。“沙县小吃”已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其中发展上千户以上的城市就有本省的福州、厦门、泉州,以及省外的石家庄、广州、深圳、汕头、珠海、上海、南京、杭州、海口、长沙、武汉等城市,并向江苏、广西、江西、云南、北京等省市拓展,乃至国外(如:新加坡等国),倍受各地消费者赞誉,“沙县小吃”被誉为中国餐饮业的一朵奇葩,并成为福建省餐饮业向外发展的重要力量。

整合上市
     沙县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准备整合小吃业主入股。发展目标是搞连锁经营并上市。
     乐相森认为,沙县小吃业要朝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发展连锁快餐的经营模式。而一些小吃业主已开始连锁经营的尝试。沙县夏茂镇人罗光灿2007年进入北京经营沙县小吃,以其他行业带来的资金,克隆洋快餐的管理模式。罗光灿说,让顾客吃饱肚子已是快餐业最低标准,沙县小吃的低价、快捷优势也越来越小。
     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副会长邓世奇表示,2000年的时候他参加一个展销会得到启发,认为沙县小吃将来一定会做成加盟连锁的形式。2002年他在泉州尝试加盟店,因材料配送和管理等原因失败了。2007年,他成立了公司,吸纳了很多社会股份,真正开始了加盟连锁经营。
      沙县政府也在为沙县小吃寻找未来。新上任不久的沙县县长袁超洪2011年10月在全国重点地区密集调研小吃业主。沙县小吃办现任主任郑兴景说,沙县成立了小吃集团公司,准备整合小吃业主入股,走连锁经营的路子。县委提出了沙县小吃发展目标:“保牌、提质、连锁、上市”。
   注册商标
    为了带领小吃业主做亮特色,打响品牌,1998年,沙县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商标,2002年该商标被三明市认定为知名商标,2005年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3年以来,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积极组织小吃业主多次参加国家、省级举办的各类行业活动,参加全国各级各类旅游烹饪大奖赛, 全国烹饪协会、福建烹饪协会还在沙县举行“中华名小吃”、“福建名小吃”专场认定会。
    2008年10月,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组织参加了商务部在西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其中三道中华名小吃品种在博览会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荐食谱菜品展中获金银奖。中国饭店协会、福建省烹饪协会分别于2003年、2004年三次到沙县举办“中华名小吃”、“福建名小吃”专场认定会。眼下“沙县小吃”翡翠饺、水果塔、菊花酥、双色马蹄糕等63个品种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 而扁肉、烧麦、芋包、包心豆腐丸等43个闻名遐迩的品种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003年,沙县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小吃之乡”称号。2006年11月14日,沙县接受了中国烹饪协会关于“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认定。
     文化名片

     沙县小吃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从1997年开始,我们每年把12月8日定为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活动来营造发展氛围,宣传沙县和沙县小吃品牌,特别是2005年12月,在省经贸委支持下,省烹饪协会和沙县人民政府联合,成功举办了较高层次的“沙县小吃发展研讨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领导和专家,福建省经贸委、烹饪协会、工商局、商标事务所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以及北京、上海、河南、广东、四川等省市烹饪界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专家们在充分肯定沙县小吃业发展成果的同时,对沙县小吃发展中如何提高档次、加强管理、树立品牌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研讨,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还举办了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中国小吃之乡-沙县”大型演唱会,并在“同一首歌”晚会上,现场进行精品扁肉、蒸饺、烧麦、豆腐丸等沙县小吃品种制作表演,将沙县小吃展示给全国观众,把“沙县小吃”搬上了荧屏,进一步扩大了沙县和“沙县小吃”的影响,“沙县小吃”已成为沙县对外宣传的最佳名片,享誉海内外。县委、县政府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管理文件和推进沙县小吃更快更好发展的措施,培育了一批示范店,推进沙县小吃朝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方向经营,将取得明显成效。沙县小吃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新兴产业。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