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云南镇雄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到五德镇视察天坑溶洞群景区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实地调研
镇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启仙参加调研。
镇雄县天坑溶洞群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五德镇新寨村、阳坪村,用地规模450亩,预计新建景区旅游公路11公里,观光栈道18公里,游客服务中心约18000平方米,观景台8个,以及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实地调研
调研组一行深入天坑溶洞群景区实地走访调研,通过看现场、问情况、听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项目概况、项目开发优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推进情况。
随后,调研组在新寨村召开镇雄县天坑溶洞群景区建设视察工作座谈会。
召开座谈会
会上,大家积极发言、踊跃讨论,针对项目建设提出宝贵建议。张启仙指出,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要站为全局,协同配合,强化统筹协调,全力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要细化清单,明确责任,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压紧压实责任,加快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建设高效快速推进。
链接: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天坑群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五德镇,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研究所的专家在2015年6月5日至8日考察时发现,是亦今为止云南最大的天坑群。
天坑群距镇雄县城51公里,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6个大小不等的天坑。其中最大的3个天坑分别是“大锅圈”“小锅圈”和“三锅圈”。据了解,最大的“大锅圈”坑口直径近600米,平均深度达120米,最深处达150米,四周陡峭险峻,形如一口凹陷的铁锅,里面的溶洞旁还居住着8户32人。
大锅圈
坑口直径近600米,平均深度120米,最深处达150米,四周绝壁陡峭险峻,是一个较为规则的圆周体,形如一口凹陷的铁锅,坑底向四周逐步抬升,坑内有规模而成熟的农耕情景,岩脚洞边还住着8户32人。
当地村民介绍,他们是1953年住进去的,还在坑内种植着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基本上满足自给,充裕的也会背到集市上卖,再买一些生活品回来。现在,当地政府还将一条通往这个溶洞的土路硬化,方便村民与外界沟通。
小锅圈
位于大锅圈东面,距大天坑1000米左右,体量位列第二,直径500米左右,坑深百余米,坑底草肥水清见牛羊。四面环山,游人容易进入,坑底有两个遥相对望的洞穴,分为旱洞和水洞,水洞中间有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按走向这两个洞应该在悬崖内部首尾相连。
三锅圈
位于天坑群西面,距大锅圈仅有数百米远,是3个主要天坑中体量最小的一个,坑口直径100多米,因为坑底深不见底,据说至今还无人下去过,坑壁绝壁直刺青天。镇雄县天坑群 专家组在勘探完后认定,五德大锅圈天坑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非常高。
专家介绍,镇雄五德大锅圈天坑群属于云南最大天坑群,包括天坑、峡谷、穿洞、河流和谐统一,景观非常奇特俊秀,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一区域地质资源好、禀赋高、体量大、差异性强,探险、科考、教学价值非常高,具备地质公园的所有要素,可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被誉为“云南旅游包装第一人”的中国著名旅游景区策划与规划专家王崇亮认为,相比已经审批的大山包国家公园,五德镇大锅圈天坑群开发难度小,开发成本低,后发优势明显,建议昭通市旅发委把镇雄县“喀斯特溶洞群国家公园”项目,同大山包国家公园和金沙江探险国家公园等一起,作为昭通市拟建的“三大国家公园”之一上报省旅发委,纳入全省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的盘子。
让人期待的是,当前成贵高铁、宜毕高速等交通大动脉已经建成,制约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已经打破。随着镇雄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镇雄县以“喀斯特溶洞群国家公园”为主体、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天时地利已经形成,镇雄旅游产业发展的春天将很快来临。
文/林绍博 蔡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