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方向)
如果有一天,我行将老去,我愿意再看一眼的风景,唯有白沙溪。我想再听一听溪流的歌唱,并把这清越的溪水声带回梦乡,然后循着少年行游过的足迹,细细倘佯。
白沙八景之三:“白沙古堰”
陈越
白沙三十有六堰
春水平分夜涨流
每岁田禾无旱日
此乡农事有余秋
这是宋代名相王淮在游览白沙溪后,写的一首《白沙溪遗兴》。在这首诗作中,诗人对白沙溪“春水平分夜涨流”的灌溉功能大为赞赏,因为修筑了三十六个堰坝,才使得这里的田野“每岁田禾无旱日。”
而明代的诗人杜恒,在对“白沙春水”的自然景色不惜笔墨的同时,最后还是把笔触落在了对三十六个堰渠的灌溉之功上:
白沙春水镜光清
水面无风似掌平
春暖锦鳞吹细浪
晚晴黄莺啭新声
烟堤绿树人家小
云渚斜阳钓艇横
三十六渠饶灌溉
秋田万顷仰西成
这两首诗都对白沙三十六堰盛赞有加,那么,这三十六堰究竟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呢?说到这里,自然就要从这条独具韵味的白沙溪说起。这条发源于南山之麓的溪流,日夜流淌一路向北,经沙畈、琅琊、临江而汇流婺江,然后再携手富春、钱塘,最终汇入大海。在古时候,因为疏于治理,白沙溪经常旱涝无常,直到这三十六个堰坝的建成后,才使白沙溪流域的老百姓,从此远离了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
而始建于东汉时期的白沙三十六堰,则成为整个江南地区最为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据《昭利侯白沙图志》以及多部地方县志的记载: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人。汉武帝末年,为步兵尉历官辅国大将军。王莽篡汉,卢侯谢病,免归顺。后讨伐赤眉军有功,诸将加封进级,卢侯不居功、不受赏,率部三十六人,退隐辅仓,居住停久,垦辟田畴卢畈,自食其力,治理白沙溪,修建了能灌溉二州三县八都之良田千万顷的三十六堰。
这位“不居功、不受赏”的卢文台,眼见白沙溪因缺乏疏理而导致两岸田原颗粒无收,就率领追随他的三十六名部下,在白沙溪上筑建了三十六个堰坝,从此荒原变良田,两岸成富乡。老百姓感其恩德,为他塑像建庙,永祀纪念。
在古方村附近,至今仍有一个叫白沙卢的小村庄,村旁有一座白沙殿,供奉的神灵,便是这位被后世敬称为“白沙大帝”的卢文台。而以供奉卢文台为主的“白沙庙”,在整个白沙溪流域,数不胜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许多因治水有功而被广为传颂的人物,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的传说等等。但是,这位主持修建了白沙古堰的卢文台将军,却让我至今还能感受到他当年亲恤乡邻的温情。因为尽管时空跨越了1800多年,白沙古堰却依然发挥着强大的灌溉功能,并且将继续恩泽人间。(《乡愁笔记》由陈越授权无限金华客户端独家发布)
婺城籍国内著名词曲音乐家:陈 越
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人,著名词曲音乐家,大型音乐晚会的总导演和制片人。近年来,先后为全国120多座城市和旅游景区创作了大量的城市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城市音乐创作第一圣手、中国“音乐扶贫”的先行者、中国音乐拍卖第一人。陈越还是大型音乐品牌《唱游中国》和《母亲中国》的创办者和总导演,国内首家专业打造城市形象的工作室《城市传说》的总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