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芒康盐井盐田:上帝遗落人间的“调色板”-华夏一县一品网

西藏芒康盐井盐田:上帝遗落人间的“调色板”

   日期:2020-02-13     浏览:214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年9月23日18时30分讯(记者 王庆炼)今(23)日,在2019年西藏芒康首届葡萄产业品牌推广暨第五届重走茶马古道旅游节(以下简称“西藏芒康首届葡萄产业推广节”)期间,全国主流媒体、企业家代表、自驾车协会、旅行社、旅游大咖等从西藏芒康曲孜卡乡出发,走进盐井千年盐田,在阳光与风的伴行中,体验制盐过程,聆听盐田的动人传说。

      当地村民在盐田里收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在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一片千年盐田就隐藏在这滇藏交界处的深谷里。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登高俯瞰,数千块盐田依着河谷山势的大曲线,呈方格棋盘般整齐排列,层层叠叠,犹如一面面镜子倒映出蓝天、白云和山峦,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炫目色块,勤劳的晒盐女零星地散在这些方格中,人影和倒影成双而动。

        媒体、嘉宾们参观千年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走进盐田,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呼怒吼的恶劣环境下,勇敢地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

盐田下面钟乳晶盐千姿百态,置身于中仿佛进入了水晶宫的世界,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位于芒康盐井澜沧江边的千年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得益于大自然恩赐的卤泉,芒康盐井乡的盐田130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晒盐历史。江边岩壁上密密麻麻的盐田里,晒盐女劳作中影影绰绰的身影,也成了一道独具风情的人文风景线。

制盐的工作一直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而制盐的方式则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是全国乃至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制盐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在澜沧江边远眺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每天清晨时分,井里的卤水最为充盈,盐井乡的女人们早早地就带着简单的干粮,赶到盐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盐的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 最古老和最原始的。

晒盐女们先要把卤水从井里汲上来,注入盐田,让卤水经过风吹日晒自然结晶。一般情况下,春夏风高日烈,晒盐最多只需一周时间;秋冬日薄风寒,晒盐则可能要半个月甚至更长。

        搭建在澜沧江边一层层的盐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盐晒好后,盐田里会凝结一层厚厚的结晶盐,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再装到竹背篓里沥干水分,村民就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财富。

据当地居民透露,每块盐田产盐四五十斤,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十五天左右扫一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是农历二、三月份时的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价格也比平常高。

      盐田下析出的盐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女人在家辛苦晒盐,男人就要到外面卖盐。在茶马互市的时代,卖盐人要赶好几匹骡马出门,除了去到邻近的云南德钦、香格里拉等地,还要远赴西藏的昌都和四川巴塘、理塘、康定等地,一走几天甚至半年之久,一路上风餐露宿。盐也不是直接销售,而是以物易物,价格随行就市。

盐井所产之盐还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 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

这种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的不同。红盐产生的原因是加达村盐田用当地的红粘土垫底,所以晒出来的盐为紫红色;与之相对的纳西村盐田,使用白砂土垫底,所以晒出来的盐为白色。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