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时值怒江傈僳族同胞欢庆阔时节之际,笔者和同事三人一行,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怒江深度行,沿途到中国大唐资金重点帮扶的怒江州部分傈僳族人民易地搬迁安置点,与那里的同胞共度佳节。一路所闻所见,深切地体会到怒江傈僳族同胞作为“直过民族”,正在经历“历史性蜕变”,“天翻地覆慨而慷”。
党建引领打造脱贫攻坚火车头
在福贡县马吉乡普尼底安置点,我们来到了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用阿布家里。围坐在傈僳“手抓饭”桌旁,用傈僳族传统的米酒举杯庆祝阔时节,我们学会了用傈僳语“阔时花花”表达祝福。饭后,老党员高兴地带领我们,来到了马吉乡普尼底安置点新建的党群活动室,“中国大唐援建”的标志赫然在目,活动室墙上是内容齐全的党建宣传栏。中国大唐所属云南公司派驻福贡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章维告诉我们,中国大唐通过所属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投入帮扶资金920万元,在福贡县新建了46个像这样的党群活动室;投入资金387万元,用于46个原有党群活动场所的修缮、改扩建和功能提升;投入资金180万元,新建了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搬迁安置点党群活动场所。

老党员用阿布在新居中享受四代同堂之乐 程华 摄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整齐划一、规范有序的党群活动室建起来了,但在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远离故土易地搬迁,以及搬迁后住得下、能致富的过程中,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没有发挥?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们一路寻找答案。
在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干部告诉我们,这个安置点,最先带头搬到新居的,是共产党员,搬迁后,带头致富的,也是共产党员。党员普马叶是乡村医生,现在在安置点的医疗室上班,他家是安置点勤劳致富的模范。夹杂着傈僳语,他断断续续地向我们描述,今年7月底,搬迁点成立了阿路底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党支部,按期开展“三会一课”、每周一组织村民升国旗,日常党支部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家庭卫生检查,宣传邻里和谐、执行村规民约,建国70周年时,还组织群众收看了阅兵,重阳节活动还开展了敬老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怒江州福贡县扶贫工作队员章维登记贫困户服务积分兑换日用品 程华 摄影
安居房建 创建美丽宜居现代化社区
老党员用阿布全家从距普尼底安置点8公里外的碧达罗山腰上搬过来,儿子李几罗在新居享受了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儿媳于南在新居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做棒球,孙女在楼下的电商小超市做收银员,孙女婿在绿化公司打工,负责给小区的绿化带植物浇水施肥。在这个家庭里,除了儿子李几罗抽出护林员工作之余的时间,依然要到3公里外照看种植的20亩草果外,全家已经脱离农务,新居做饭洗衣均用电器,没有场所养猪养鸡,传统农业和农耕生活的影子在这里依稀难辨。
当我们走进泸水市六库镇瓦姑村的三岔河安置点,正是雨后初晴,阳光下,远处雪山明亮,整齐的中国大唐援建安居房坐落在河谷边。在这些独立的农家小屋门前,老党员余学清、三岔河集中安置点村民小组副组长何志清、坐在家门前用一尺长的柴刀“砍”铁核桃取核桃仁的欧大姐,都对搬迁后的新居点头赞许,简单地表示“这里好,不想回老屋”。

怒江州泸水市扶贫工作队员陈峰在瓦姑村进行走访 程华 摄影
在一家门前,我们意外地看到窗前悬挂的微信二维码,原来是年轻的李兴义自己在家烤酒,还顺便开了个“小卖部”,偶尔有村民过来买一包烟、打半斤酒,用手机微信扫码支付。这对年轻夫妇在外出打工多年后,回到家里照顾老人、培养孩子、建家立业。“有了好房子,强过在外面打工。”勉强能辨的口音,遮不住他说这句话的坚定语气。正是这些质朴的话语,让我相信,越来越多建档立卡户的年轻人,会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年轻人,终有一天会意识到新居的价值,重新回到这里,建设属于他们的幸福家园。
据了解,仅在怒江,中国大唐援助资金6.7亿元用于安居工程,不仅援建了“美丽宜居”的住房主体及配套工程,还为建档立卡户添置了必要的家具家电产品,援建安置点幼儿园、扶贫车间和电商服务站、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性解决易地搬迁同胞生产生活问题,打造宜居环境和现代化功能社区。我们也欣喜地了解到,这些小区,都建立了小区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安置点小区居民公约,选举任命了楼长负责管理社区日常事务,选派了小区服务管理人员负责安置点水电、消防、环卫、绿化、治安等日常管理维护和服务工作。在村民自治过程中,注重提升居民素质,改善人居环境,以家庭内务整理为抓手,建立家庭内务评比机制,落实“每天一晒图、每周一抽查、每月一评比”的评比制度,对内务整理较为优秀的家庭,授予星级清洁家庭流动牌子,奖励烧水壶等家庭生活用具,把人、户、楼、组、村连为一体,增强搬迁群众的荣誉感、归属感和积极性。同时,社区还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在尊重传统和民族习惯的基础上,规范红白喜事活动;组织文艺骨干,精心编排文艺曲目,在每天晚饭后定时组织开展民族广场舞活动;开展爱国感恩教育,强化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党爱国爱家乡意识。每周开展一次升旗活动,每年开展篮球赛、射弩、文艺演出等1-2次文体娱乐活动,歌颂新时代、展示新生活。
这样的社区模式,在怒江州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普遍存在,居民实现了公益性安置岗位+扶贫车间+产业扶植的生产生活模式,刀耕火种的傈僳族同胞,从原始的农业社会,直接过渡到了资讯发达生活多样的现代社会。

中国大唐帮扶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党员活动室投入使用 程华 摄影
产业扶植 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从“搬得出”到“稳得住”,关键还是要让搬迁老百姓有产业、有持续收入。
在泸水市,中国大唐所属云南公司派驻泸水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峰告诉我们,中国大唐帮扶资金600万元,用于1.6万亩草果提质增效项目,开展草果补植补种、增施肥、节水灌溉、荫蔽树等改造,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542户9148人,深受建档立卡户欢迎和喜爱。
沿途,我们听到了不少建档立卡户从拒种草果、到喜种草果、再到草果苗一苗难求的故事,也听到不少家庭种草果年收入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几百万收入的趣闻。当看见半坡阳光下摇曳的草果丛,不禁觉得这种神奇的香料身姿十分曼妙,凭空对它生出了许多亲切。
在距福贡县马吉乡普尼底集中安置点半小时车程的半山腰上,我们来到了一片在水冬瓜杂木林,这些碗口大的杂木树干上,五个八个不等,排列种植着石斛幼苗。马吉乡乔底村副主任余付生介绍,充分利用农户产权山地里的杂木,寄生种植石斛,未来经济效益可期。中国大唐援助项目资金656万,在马吉乡种植石斛820亩,惠及马吉乡六个村委会的建档立卡户521户,项目实施完成时间预计为2020年5月中旬。预计在不出现重大失误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到2021年,项目初步可为农户带来210万的经济收入;到2022年至2025年后,收成逐步进入高峰期,按今年的市场价估算,每年可为农户带来近320万的经济收入;项目累计可为马吉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近2000万的经济收入,为马吉乡的脱贫攻坚精准助力。

大唐云南公司扶贫工作队员与马吉乡幼儿园儿童互动 程华 摄影
医疗扶贫 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普及医疗卫生常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是杜绝建档立卡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不二选择。
虽然怒江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质的变化,但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医疗卫生常识的缺乏,依然让建档立卡群众的身体健康面临疾病威胁,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早已绝迹的肺结核病,依然在怒江州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群众健康,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较为普遍。中国大唐援助资金1553万元,在泸水市为乡村卫生院购置DR机7台、建设7个标准化痰检室,有效助力结核病筛查。截至2019年底,通过中国大唐帮扶资金,泸水市各乡镇结核病实筛99823人,实际摄片11782人,筛出异常片2540人,疑似结核525人,病原学阳性率8%,42名涂阳病例已转介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有效遏制了结核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从我们此行足迹未至的兰坪县也传来消息,中国大唐到位的兰坪县帮扶资金1.135亿中,就有1518万用于医疗健康事业,新建了营盘镇、啦井镇卫生院,扩建了中排乡卫生院。除营盘镇卫生院尚在建设外,其余两个卫生院年底刚刚竣工投入使用,医疗服务未来将覆盖三个乡镇常住人口7.4万人。
怒江的进步,正在俯仰之间发生。这样的变化,祖辈生活在怒江,在怒江扶贫战线上奋斗十余年的泸水市扶贫办主任刘德华最有发言权。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不仅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政策精神,更要结合怒江实际,结合怒江贫困同胞实际,把中央精神贯彻、实施到基层,到贫困户,既要宏观,更要具体。中国大唐资金在怒江扶贫攻坚中的使用情况怎样、效果如何?刘主任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为:不光解决了怒江傈僳族同胞的“房子”问题,还解决了“票子”问题、“身子”问题。下一步,中国大唐的援助资金,将重点用于解决贫困人口“脑子”问题,集中用于学校、培训等“扶智”项目。
由于工作原因,我们没能参加岁末在泸水市举行的2020年怒江傈僳族阔时节主题活动。启程离开的时候,回顾这一周的收获,我眼前浮现出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青年南中林,他是乡村医生、党员普马叶的上门女婿。在接受了政府组织的摩托车修理培训后,在安置点开了家修理店。小伙子全身上下都是油渍,漆黑的双手、明亮的眼睛,是勤劳的修理工应有的样子。他是我们在怒江一周的行程里,唯一一个讲到新居提供了“安全感”,可以满足老人、孩子“情感需求”的人。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必然是怒江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出列之后的进一步追求。怒江的明天,一定在南中林这样的年轻人身上,一定在安置点幼儿园里,仅经过老师四个月的教学,就能完全脱离原生家庭的傈僳语境用流利的普通话为我们讲述“三只小猪”故事的幼童身上。
“阔时花花”,祝福怒江。(袁明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