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上海3000余名挂职干部帮扶云南-华夏一县一品网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上海3000余名挂职干部帮扶云南

   日期:2022-09-27     浏览:349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相距2300多公里的上海和云南,在扶贫协作中交汇交融。过去5年,上海跨山海、聚深情,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云南。上海3000余名挂职干部、人才到云南进行帮扶,云南也有3000余名挂职干部、人才到上海学习提升。

帮扶协作的种子在云岭大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两地携手踏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写满了美好和希望。

01

把最新技术理念“送过去,留下来”

8月中旬,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蓝天白云,高山翠绿。两山间的坝子上有一大片耀眼光芒。从高空俯瞰,犹如一片片银色的田地。

位于兰坪县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上海市合作交流办供图

这里正是上海浦东助力对口的怒江州兰坪县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点工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在简易大棚的在数公里之外,兰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建设项目即将完工。未来,种植基地里的大量种苗都将来自于此。

“兰坪县地处高原地带,天气比较寒冷,极寒时温度可达到零下10摄氏度,不利于蔬菜的生长。过去县里的部分蔬菜需要周边调运。”上海浦东挂职干部,兰坪县副县长张韬告诉记者。

随着上海浦东与怒江州的交流协作不断推进,新技术在当地落地应用将让这一现象改变。

“兰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的种培和种植将使用国外的控制系统,包含水培一体化系统、环境系统、立体栽培系统,都可以通过电脑控制。1万平方米的地方就可实现150吨番茄的产出,真正实现2个月育种,10个月采摘,还能避免病虫害。”兰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海秋说。

新技术在云南大地落地生根让农业更有“赚头”。援助干部和当地干部一起研究发现,由于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浆果类作物的生长。在兰坪县的产业园里现有3200亩草莓和3450亩车厘子。

记者走进兰坪县通甸镇的浆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的相关负责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一套先进的光电分拣蓝莓系统:通过摄像头识别,系统可以自动对蓝莓的大小和品质自动分拣,大大节省了人力,也降低工作强度。

浆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当地工人们正在包装分拣好的蓝莓。新华社记者兰天鸣 摄

“这套国产设备在国内也是率先使用,价格只有进口设备的一半左右。我们的蓝莓比一些进口的品质还好,收购价格甚至超过进口蓝莓。”他透露,去年该产业园实现了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今年蓝莓产量上升到了300吨,预计明年将超过700吨。

在大理漾濞,上海奉贤则向当地引入先进的园区模式,将其在美丽健康产业的国内外探索与漾濞的特色产业发展嫁接,共建电子商务产业园、核桃产业园,以产业振兴推动增收。

“截至目前,两个共建园区已入驻企业超62家,目前创造产值超5亿元,带动农户20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00余人,为当地缴纳税收156万元。”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大理小组组长、大理州委副秘书长丁俊透露。


02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携手共进

从怒江州贡山县县城,顺着独龙江公路翻越高黎贡山,历经约800个转弯,终于到达独龙江乡。

独龙江乡是我国独龙族主要的聚居地。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制约,这里曾是云南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如今,大江之上,“一步跃千年”的独龙江乡已经实现了沧桑巨变。

76岁的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和她的女儿。新华社记者兰天鸣 摄

记者走进位于独龙江乡迪政当村76岁的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的家中。“过去路也不通,晚上黑黢黢的,条件也很艰苦。现在吃得好、穿得暖,道路也通了,晚上也有路灯,很想说一些感谢的话,但我真的说不好。”李文仕的女儿向记者翻译着老人用独龙语诉说的话。

夜晚,记者走进独龙江乡孔当村腊配小组,路灯几乎照亮村道的每一处。村道两边用枯木做盆的盆栽被整齐地摆放在圆石垒起的院墙上,格外引人驻足。

过去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等诸多原因,独龙江乡北部的部分村子综合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相对突出。

近两年,上海浦东为6个村注入了225万元携手兴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分配给 6个村委会统筹实施美丽庭院建设。并根据工程量大小,给每户村民补助 1500元至 2000元的误工生活补贴,对部分小型工程项目,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建设工匠等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承接。6个村子根据村寨地形地貌、各家庭院样式,因地制宜,打造长短不一、造型各异的美丽庭院,此外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改造了排污系统。

建设后的孔当村腊配小组村貌 新华社记者兰天鸣 摄

在村里党员的带头下,村民们不仅投工投劳、互帮互助,还自备鹅卵石、沙子、枯木花盆等,政府则提供水泥、空心砖等和少量误工生活补贴。“我们没有请施工队,水泥、沙子是老百姓自己运来的,院墙是我们自己建的,盆栽都是村民们捐的,垒墙的石头也都是村民们捡回来的。我们现在几乎每个村民小组都在建设美丽庭院。”独龙江乡孔当村腊配党支部书记蓝正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孔当村腊配小组全貌 新华社记者兰天鸣 摄

独龙江乡孔当村党总支书记孔世平说:“随着村里变得越来越好,村民们也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都积极参与到村里的各项事务中来了。我们村这两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就有44人。”

“帮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用自己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让家园变得更美好。”上海浦东挂职干部、贡山县副县长包勇军告诉记者。

来源:云南乡村振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