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葱郁千嶂翠,树海苍茫万顷涛。在云南镇雄,山连着山、岭连着岭,在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山岭间,到处都是高高的竹林,农户骑着摩托车、三轮车来到采笋道,进山入林忙不停,采摘、打包、装车、运送……竹林里传来了大家的欢声笑语。
采摘后,工人们立马进行加工处理包装,“云笋”就可以上架销售。网红主播把“云间上的竹笋”带到直播间,把它销往世界各地。
近年来,云南省镇雄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振兴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结合赤水河流域保护和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把竹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的主打产业,作为全县“十四五”发展规划中“1+1+N”产业发展中的第一个“1”,力争让绿色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竹海笋尖成为群众增收的底气。
凝心聚力,山岭成竹海
每年农历八九月份,是方竹的出笋期,也是镇雄竹农最忙碌的时候。董朝富是镇雄县杉树乡瓦桥村以古村民小组的村民,在村党总支的带动下,他家种植的80亩方竹陆续进入丰产期,虽忙碌但脸上挂满笑容。
“以前啊,这竹笋在我们村可不是啥稀罕物,任由它自然生长,现在不仅每年两次管护,出笋后也是全家总动员的去收,现在单靠竹笋每年就可以赚5万元左右。”董朝富高兴地说。
杉树乡位于镇雄县最西端,地势南高北低,属典型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常年降雨量充沛,冬冷夏凉,无霜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环境赋予了发展竹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由于之前散植、懒种、经营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竹笋产量少、品质低,只让当地群众填饱肚子,没能鼓起腰包。群众空守宝山找不到致富之路。
县、乡、村党组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扭转当地群众“竹笋只是季节性零食”的观念,激发农民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入户宣传、召开院坝会、炉边会,由支部引领,党员先行,带领群众种植竹苗,学习科学的竹子管护技术、抚育竹林,提升产笋量。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瓦桥村万亩竹园基地建成了,越来越多的群众看到希望,纷纷参与到了竹子种植中。
企业带动,竹海变金山
近年来,镇雄县积极探索“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广标准化种植管护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引进竹笋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创建企业品牌,不断提高竹笋附加值,有效拓宽增收渠道,让竹农真正能在“青山银行”提款。
“现在山上已经把采笋道打好,农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把竹笋送到我们工厂,工厂就在最快的时间经过加工,保证了原材料的新鲜。”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文彬说。
镇雄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镇雄县最大的竹笋深加工企业,每年除了按保底价向农户收购竹笋外,还能提供就业岗位近800个,招收产业工人8000多人,可带动碗厂镇、杉树乡农户约10000户40000多人参与发展。公司每年还按8%收益给农户分红,多渠道助农户增收。今年,公司预计收笋4000余吨,带动农户创收560万元以上。
秋风抚竹碧浪翻,秋笋采卖荷包满。如今,竹农已尝到了发展竹产业的甜头,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收益,满目翠绿、漫山竹海的山岭变成了“银行”。
“种竹子好呀,竹子不像玉米一样每年都要重新种,只要按照专家教的方法管护好就能出去打点零工,等笋子出了再回来采收卖钱,就像在山上存了定期,每年上山采笋就是去收利息,一年还能赚几万块钱呢。”杉树乡细沙河村村民杨定贵说。
政策扶持,金山更有质
近年来,镇雄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出台了《镇雄县加快脱贫致富示范区建设——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坚定不移发展壮大“一县一业”竹产业,初步形成集种苗培育、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分造林,九分管护。镇雄县强化竹产业后续管护,按照幼林抚育的管护标准,抓细做实扩塘、除草、施肥、疏笋疏竹等工作。今年来,已整合县级资金4316.46万元,实施了幼竹林抚育48.01万亩,竹林提质增效3.92万亩。
要想提高产业质量,技术是关键。镇雄县邀请国家级科技专家围绕高效经营竹产业、加工综合利用竹资源、文化引领、科学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实地观摩等方式,对竹产业发展进行实用技术指导,指导竹农增产增收。
为解决竹产业基地管护和采摘成本较高的问题,镇雄县整合6430余万元投入修建采笋道418公里、管护房30间,方便群众进山采笋。
目前,镇雄县竹林面积已达87.11万亩,人工笋用竹林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种植范围覆盖全县27个乡镇,年产竹笋6.34万吨,创建了“云笋”品牌。除镇雄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外,还建成小微企业10家,与四川、浙江等地140余家企业建立竹笋收购机制。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镇雄县已走出了一条以种植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竹产业发展之路,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供稿: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委组织部 岳洋 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