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风拂面,记者来到云南武定县狮山镇九厂村,连片的蔬菜大棚迎着朝阳反射出一圈圈柔光,大棚内则是一派热闹景象:工人们正忙着采摘黄瓜,一筐筐又长又直的黄瓜运出来,顶部的小黄花娇艳欲滴,让人能想象出黄瓜鲜嫩脆甜的口感。
村民胡建芳一边手不停地摘着瓜,一边和记者唠起家常:“以前我们专门跑去元谋打工,个把月不在家,孩子照顾不了,常年在外地也没有归属感,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土地流转出去后,每年除了工钱,还能收一笔租金,日子越过越红火。”
镇上建起各类蔬菜基地,胡建芳先去了一个玫瑰花种植基地打工,最后决定留在离家更近、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黄瓜种植大棚,她乐呵呵地说:“各种产业基地都有,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地方打工,只要你踏实勤快,就能找到活干赚到钱!”
用工问题解决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蔬菜大丰收了,如何把这些高山优质绿色蔬菜送到更多人的餐桌上?针对这一问题,武定县再次出招,通过沪滇扶贫项目建设高原特色叶菜生产基地,建成专业的物流公司和电商平台,从根源上解决运输和市场问题,让武定高山蔬菜成规模“输出”、上桌,避免了大量蔬菜因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而烂在地里的情况,开辟出山区农民增收新渠道。
在云南昊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原特色蔬菜叶菜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一筐筐新鲜蔬菜正等待着分拣、包装、运输,通过特定的保鲜方式冷链运输,26个小时就可到达上海、广东。公司总经理吴凡说:“为确保物流运输全程合规,每一辆物流车都装有传感器,时时监测车辆的位置、车厢温度,同时规划快捷的运输线路,在约定时间内保质保鲜、运抵销售。”
高桥镇海子村280亩的茭白田里,百余名工人在嫩绿的茭叶间不停穿梭,熟练地采收着今年的头茬茭白。基地负责人陈朝华预估,这一批茭白亩产可达3吨,每亩产值在12000元左右,净利润每亩可达3000元,将销往曲靖、红河等地区。
曾经被撂荒的土地,通过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再次“活”了过来。望着长势良好的茭白,陈朝华欣喜地道出下一步计划:“我们目前在田内投放了500尾鱼苗,如果养殖情况好,就加大鱼苗投放量,实现一田多收,进一步拓宽农户增收致富路子。”
正如生机勃勃、绿成一片的茭白,武定县现代农业发展正在阔步前行,高原特色蔬菜产业链不断延伸,“一核牵引、两园示范、三区布局、四带联动”的产业发展布局正在逐步形成。
短评
曾经武定县是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楚雄州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是全州脱贫攻坚战主战场。自2020年脱贫摘帽以来,该县紧紧围绕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加速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9大主导产业发展,采取政府投入、企业租赁生产经营的运营模式,引进多家企业入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今的武定县,片片农田喜获丰收,农民收入渠道不断增加,通过地租、固定资产收益分红、到基地务工等方式走上增收致富新路子;同时,不断探索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建成专业的物流公司和电商平台,从根源上解决运输和市场问题,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武定县的发展之路正如一片片繁茂生长的农田,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埋头苦干、接续奋斗中,终将迎来大丰收的辉煌时刻。今天的武定,处处澎湃着凝心聚力的深厚力量,处处奏响振奋人心的追梦乐曲,正在全力抒写“含金量”更足的经济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