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河包镇粉条厂工人在晾晒粉条。
小红薯闯出大事业
荣昌区河包镇是著名的中国粉条之乡,农业农村部命名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重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河包镇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地域优势,将红薯粉条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有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便捷通畅的水泥路直接通到擂台社区红薯种植基地,站在基地旁边,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红薯藤蔓平静地铺在田垄上。
“目前种的品种主要有渝薯50和西瓜红,100斤新鲜的红薯,可以得到25斤干红薯淀粉,按照市场价,干红薯淀粉每斤能卖到4—5元,湿红薯淀粉每斤2元钱,鲜果每斤2—3毛钱,年收益能达到30—40万元左右。”今年40岁的曹礼正在田垄间忙着除草施肥,作为渝地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瞅着眼前220亩的红薯,曹礼眼神中充满信心与希望。
荣昌的红薯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红薯加工不仅解决了种植户的担忧,也为当地群众带来家门口就业机会,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
河包镇转龙社区3社村民赵本芳在当地一家粉条加工厂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可以拿3000多块钱的工资;丈夫陈维江是大足区季家镇搅拌站的一名货车司机,每月能挣到4000多块钱,勤劳的两口子凭借自己的双手,将幸福的生活稳稳地握在手里。
“能过上今天的日子,都是国家给的。瞧,脖子上的金项链就是在粉条厂打工挣钱买来得哩!”说起现在的日子,赵本芳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
和赵本芳一样,在粉条厂就业的还有陈继琴。陈继琴是河包镇黄海食品厂的一名普通女工,她和众多农村留守妇女一样,顾家而勤劳,为了照顾家庭而无法外出务工。
“孩子上学后就到工厂上班,放学了我也下班了,上班时间灵活,既照顾了小孩,也有了收入。”正在忙着给酸辣粉装包的陈继琴说出了自己的务工感受。
为了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河包镇积极推进高淀粉红薯基地建设,先后投入200余万元,精选了4个品种的高淀粉红薯在全镇6个村(社区)推广种植;引导粉条产业协会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定向收购红薯淀粉。截至2021年,河包镇有24家粉条生产企业,年产量6万吨,年收益达7亿元,直接带动像赵本芳、陈继琴这样的农户800人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现在,河包镇已成为全国火锅粉条和酸辣粉条的主要生产基地,有 “中国粉条第一镇”的称号。河包镇粉条产业壮大的同时也带动全区粉条产业发展,全区粉条年产量超8万吨、产值超10亿元,产品远销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