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栗坡八布:故乡是果园-华夏一县一品网

云南麻栗坡八布:故乡是果园

   日期:2022-09-03     作者:李联斌    浏览:469    

最近单位安排到老家八布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蹲点调研,心里一直嘀咕,离开40余年了,不知家乡变成啥模样了?

驱车从省城昆明出发,经文山州府、过麻栗坡县城、再穿越下金厂乡,时至晌午,抵达八布。举目四望,一山山的香蕉、一坡坡的柑橘、一片片的芒果、一湾湾的甘蔗,还有从泰国引种的菠萝、从厄瓜多尔引种的燕窝果等等,在阳光的照耀下绚丽多彩,眼前就像有一幅巨大无边的水彩画,空气中似乎飘散着水果香味。

作为土生土长的八布人,我对家乡的面貌特征和风土人情印象极深,对家乡的眷恋早已注入灵魂。这个地方,天高地远,是出了名的穷边僻壤。印象中的故乡有这么一些特点:一是紧靠国境。中越国境线27.2公里,有3个村、16个小组直接与越南河江省官坝县的4个社接壤。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处麻栗坡县东部,总面积173.06公里,辖8村133个小组,总人口2.14万人,居住着汉、壮、苗、瑶、蒙古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73.36%。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气候独特。境内海拔最低480米、最高1591米,年降雨量1313毫米,年均气温21摄氏度、最高40摄氏度,无霜期350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水土,适宜生长热带亚热带水果。

记得在计划经济时代,当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群众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零星种植少量芭蕉、菠萝、荔枝、黄果、橘子、苹果、李子等水果。在山林中、箐沟里,野生水果也不少,比如牛奶果、扣子果、无花果、货郎果、鸡嗉子果、辣子果、多依果,还有野桑葚、野橄榄、毛荔枝(学名红毛丹)、野葡萄、西番莲等,在小路边、山坡上还自然生长着黄萢、红萢、乌萢、炸腰萢等。一年四季,在不同季节,只要你走到山野,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地群众种植的蕉类还不少,仅我记得的就有芭蕉、香蕉和小米蕉等种类,芭蕉中又有厚皮蕉、牛角蕉和薄皮蕉等。群众吃芭蕉的方法也有好多种,或让芭蕉在树上自然熟了再吃,或一坨砍下背回家里捂熟了吃,或就在芭蕉树旁挖个土洞,拿些干蕉叶放进去,把芭蕉放在里面捂熟,上山做农活时翻出来吃。当地壮族吃蕉的方法更多,比如把熟透了的芭蕉用猪油煎香了再吃,或包成褡裢粑。

我觉得最有特色的吃法是做成褡裢粑。褡裢粑其名源于褡裢包。褡裢包是用麻织成土布,再用纯蓝靛染成黑色或蓝色,先剪出一条大约一米长、60公分宽的布块,再剪两片相对较短的布片,置于长条布两头,用针线将三面缝牢,中间留出大约一尺的距离和口子,这样就做成一个褡裢包。加工好的褡裢粑形状就像褡裢包。而包褡裢粑所用的就是芭蕉叶,配料也有芭蕉的成分。制作时,先将糯米面与搅碎的芭蕉拌匀,把一定数量的米面摊在长方形的芭蕉叶面两头,摁平、捏紧、包好,放入锅中蒸熟,即可食用。其口感糯滑又香甜。壮族同胞外出赶街、走亲访友,肩上都会挎着褡裢包,包内装着褡裢粑,饿了自己食用,或送亲朋好友,或在街上售卖。只可惜,如今,褡裢粑与褡裢包在当地也很少见到了。

当时种植的菠萝,记得就两种,一种是本地菠萝,成熟周期长,个头硕大、皮厚眼深,汁多肉嫩,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咬一口,就像咬到蜂蜜。另一种是广西菠萝,成长周期较短,个头也小、皮薄眼浅,香味不足、甜味有余。那些年,上山砍柴,或到田边地头割马草,见到菠萝,不管是哪村哪家的,都要掰上一个两个,蹬着边削边吃,那味道,一直爽到心里,又能解馋、止渴、饱肚子。

在去南清壮族村调研的路上,我们在一个名叫老卡的山丫口停留,听乡上的同志介绍周围水果种植情况。站在丫口上,左前方,隔着八布河对岸是一个叫双涵硐的几道山梁,右侧方向,下到谷底是南清河,到了对岸往左走则是奎补沟。看着这些熟悉的山水地貌,我的思绪飞到了40多年前。

那个年代,这些地方都自然生长着近乎原始的山林。放学后,很多小伙伴都不愿在家里煮饭、做家务,更乐意到此打柴。原因很简单,虽然山高谷深、还有点神秘感和恐怖感,但运气好点,会遇到不同季节的野生水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双涵硐打柴,我们进入深处密林,遇见一棵枝叶繁茂的货郎果树,抬头仰望,枝头挂满了成熟得发黄的果子。不同品种、不同毛色、不同大小的鸟儿,在树上跳来跳去、啄食果子。我们爬到树上,边摘边吃,与鸟同树,与鸟同乐。又有一次,我们到奎补沟,与一棵野生毛荔枝树相遇,枝头上一串串红色的毛荔枝,让我们分外喜悦。饱餐过后,把毛荔枝一爪一爪地摘下来,一把一把扎好,柴也没要,只把毛荔枝扛回来,让家人分享。像这样的收获,现在想来,心里依然充满惬意。

进入南清壮族村,映入眼帘的是满村的荔枝树。这个村子和荔枝树,又把我带回了少年时代。在荔枝成熟的季节,我偶尔会与时任生产队会计的父亲来到村里,他去大队部开会,我则自个儿爬到树上,选个树杈站稳,专挑个大的荔枝摘,直接在树上吃个够,饱了口福才慢慢下得树来。在调研中,我还专门询问了荔枝树的情况。村干部说,现在全村上百年的荔枝树还有150多棵,村里搞绿美村庄建设,这些古老的荔枝树成为最好的资源。当时八布的不少村寨都种有荔枝,按照当地的叫法,把荔枝分为长荔枝、团荔枝、花荔枝等不同的品种。每逢荔枝成熟,到了街子天,村里人会用马驮到街上摆着卖。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买荔枝的人,光从这家尝到那家,从街头尝到街尾,就已经尝饱了肚子。

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几乎没有商品意识,大家的日子虽过得艰难,但谁也未曾想过,把水果作为种植产业来发展,变成商品、用于交换,以此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群众零星种植点水果,其目的是自我供给,即便是拿到街子上卖,也是想换点零花钱,用于购买盐巴和煤油等日用品。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认真落实党的好政策,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推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规划和组织引导群众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水果种植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2020年摘掉了贫困帽子。眼下,全乡仅香蕉、菠萝、柑橘、芒果等几种主打水果就种有4万多亩。“八布两条河,不是香蕉就是菠萝”的美誉,在我少儿时代就已耳熟能详。如今,这一张陈旧名片已被打造成铮亮的特色品牌,水果种植业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调研工作结束的那天傍晚,我漫步在八布河边的大堤上,河风拂面,情随事迁。晚霞映照的远山,近看色彩斑斓的果林,让我不禁回想当年的八布、打量着如今的变化。

那时的八布,一个全劳力参加集体生产一年下来,分不到100元的红利,现在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7万元,水果种得好的农户,一年收入超过五六十万元,一般的也有四五万元;过去家家户户住的是土坯房茅草房,而今都住上了钢混结构的别墅式房屋;过去耕田种地用的是人挖牛犁,现在都用上了机械农具;那时运送农用物资和采收庄稼都靠人背马驮,现在交通便利了,几乎都有了小车或农用车;过去八布街房屋和居住人口很少,几分钟就能从街头走到街尾,现在街区建设扩大了十几倍,常住人口翻了几番,用一个小时也走不到头,变化之大超出我的想象。

我还明显感到,群众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和精神面貌变化也很大,过去的一些陈规陋习似乎也不见了踪影。从村子周围到一家一户,环境清洁,几乎看不到垃圾、污水,屋内东西摆放也较整齐。婚丧事简办成为风气,过去不嫁不娶异族、不出远门的习俗如今已不复存在,当地民族通婚的情况已成为普遍,有的瑶族、苗族姑娘还远嫁江苏、福建等地的汉族,也有汉族姑娘成了瑶家、苗家的媳妇。

在调研中,看到乡亲们个个精神饱满,笑容绽放在脸上,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幸福的笑,令人感佩,令人感动!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