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天刚麻亮。
69岁的冯登亮老汉,就起床在院里的健身器械上锻炼身体。半小时后,出了一身汗的冯登亮弯身在鸽棚里捉了两只元宝鸽,“吱呀”一声推开“颐养之家”大门,迎着晨曦走出去惬意地将它们放飞……
这是冯登亮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回头望望身后门框上那四个鲜红的大字:“颐养之家”。会心一笑之余,有点不敢相信自己能住进这个幸福的“家”。
冯登亮,浑源县东坊城乡东尾毛村五保户。让他倍感温馨的“颐养之家”,是大同市探索实施农村“颐养工程”,补齐农村养老短板,从最薄弱环节筑牢防返贫底线的关键“落点”。
聚焦“养老难”,
巩固脱贫成果基本点
运用智能化技术服务老年人,目前大同市城市智慧居家社区养老走在了全国前列,但随着“空心化”“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农村却成为“大同助老”的软肋。特别是无生活自理能力、无人照料的“两无”农村老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亟须关怀、帮扶和保障的重点对象。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返贫和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12月大同市把农村养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探索实施农村“颐养工程”,为农村“两无”老人提供多样化、针对性强的保障性养老服务,巩固拓展“两不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品质。
浑源县聚兴村“颐养之家”老人们在休闲娱乐
云州区杨庄村妇女主任兼“颐养之家”管理员丁耀珍(右)给患病老人上门送饭
在实践中,大同市出台《农村“颐养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完善兜底保障供养机制,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兜底养老服务。同时,将服务内容圈定为助救、助餐、助医、助洁、助购、助娱六项。
“为将‘颐养工程’组织好、实施好,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决定试点先行、稳妥推广,我们强调‘颐养’二字,就是不仅要把农村‘两无’老人养起来,还要让他们身心愉悦、保养年寿、安享晚年。”大同市委常委、副市长龚孟建介绍。
政府推动、乡村组织、社会参与、子女尽孝,共同弘扬“孝善文化”,相比于传统农村养老工程,以“颐养之家”为载体的“颐养工程”,充分考虑到了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确定了集中供养、日间照料、定期巡访、结对帮扶、邻里照护、社会养老六种服务模式,直击农村养老中的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服务对象也更为精准。
“‘颐养工程’服务对象主要针对60周岁及以上的无生活自理能力且子女无法照料或无赡养能力的特困人员、低保户、防止返贫监测户等,以及70周岁以上的空巢、独居老人等;乡村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模式,群众可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服务,对‘颐养之家’建设我们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手册。”大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志海特别明确:子女有赡养能力的要以子女赡养为主,防止“颐养工程”福利化。
来自大同市乡村振兴局的最新数据,目前该市建设的“颐养之家”达到了51个,其中29个已建成投入试运营。全部运营后,预计能为1500多名农村困难老人提供送餐、医疗等服务,为400多名农村“两无”老人提供入住服务。到2023年,全市将力争实现“颐养之家”全覆盖。
先行先试的云州区建成了“颐养之家”13个,组织各类养老服务团队14个70多人,累计投入了522万元。云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郭普跃说,根据目前的运行情况测算,每名老人平均每月综合费用在750元左右,筹措按个人350元、财政150元、村集体200元、社会捐助50元执行。
不搞“一刀切”,
确保模式多元可持续
7月上旬,记者走进大同市调查“颐养工程”开展情况时发现,立足不出村养老、家门口养老、嵌入式养老,不搞“一刀切”,不大包大揽,不攀比照搬,秉承“花小钱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实事”“建成一个用好一个”的理念,各试点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找准了服务保障的发力点和持续运营的平衡点,构画出了服务多样化、运行可持续、费用能承受的新型农村养老图景。
力求节约成本,事半功倍,云州区挖掘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用房、旧学校、搬迁安置房、日间照料中心、关爱服务中心等各类现有资源打造“颐养之家”,升级服务水平,摸索出了“集中关爱型”“分散服务型”“日间照料型”“邻里互助型”“社会参与型”“委托服务型”六种养老服务模式,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就医难”“吃饭难”“洗澡洗衣难”“取暖难”“开心难”和“办事难”。
云州区小王村92岁独居老人王银山(右)向“颐养之家”赠送锦旗
云州区小王村“颐养之家”(关爱服务站)管理员在为老人洗衣服
7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颐养之家”,12个集中供养、集中管理的老人或谈天说地或闭目养神,干净整洁的厨房内,管理员任盘云正忙着为老人们准备晚餐。“我们这里有四个老人患有糖尿病,每天至少要为他们准备两种主食。此外,我们有专门研究的食谱,老人们虽然年纪大了,但营养必须要跟上。”任盘云说。
坊城新村“颐养之家”占地3亩多,有12间装饰一新的房屋,总投入40多万元,去年12月底改造完成,今年1月吸纳老人们入住,每位老人每月收取生活费350元,管理人员是用村级光伏发电站收益设置的公益岗位。
“按现行情况,村集体每年仅需贴补3-4万元,不会有太大的负担。”管理员郭玉胜对记者说:“做好农村养老关键要有耐心和孝心,对这里的每一位老人,大家都像对待自家父母一样照顾。”
云州区杨庄村把“颐养之家”建在了村委会闲置的房屋内,接通村委会办公场所暖气管道。“村里有制作假花的传统,我们计划让老人们参与进来,不仅能让他们活动活动手脚,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润说,现在老人们争相报名参加。
与云州区略有不同,“颐养之家”试点建设启动以来,阳高县创造性地推出“五个一”农村养老机制,即“摸清一个底数”“定好一个方案”“选好每一个试点”“建好一套制度”“搞好每一项服务”。
特别是在资金保障上,该县乡村振兴局从市级衔接资金中为每个“颐养之家”补助30万元的建设费用,从县绿色全产业链生猪养殖项目资产收益中为提供全托服务的“颐养之家”,按每吸纳一名脱贫人口或监测人口给予每月500元补贴,提供日托服务的给予每月300元补贴。
为农村老人提供运行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浑源县投入180万元,在五个村试点建成了“颐养之家”。在该县宝峰寨、东尾毛、聚兴试点村记者发现,“颐养之家”院内干净整洁,每个房间内都配有电视、应急呼叫系统、扶手等,一日三餐、室内如厕、24小时热水供应,浴室、洗衣房全天开放。
浑源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赵涌涛介绍“浑源经验”时说,推进“颐养工程”、兴建“颐养之家”时充分考虑了三个原则:一是不同地形乡镇均有布局;二是不同类型村庄(脱贫村、非贫困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均有入选;三是适龄人口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目前,全县5个“颐养之家”共配备房间82间,已入住40人,安排工作人员13个,统一制定15条管理制度。
“同时,我们还配备了颐养服务人员档案专柜,一人一档管理制度,涵盖了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健康档案、入住协议书、服务巡访记录、医疗服务记录、结对关爱帮扶、邻里照护等七大项内容。”赵涌涛说。
推动“颐养工程”,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谢志海介绍,在资金筹措上共有六种方式,包括落实农村养老机构省市县三级财政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政策;过渡期内从市县衔接资金中列支一定比例一次性支持农村“颐养工程”;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用于农村养老工作,市级彩票公益金对农村养老事业重点倾斜;村级可利用光伏收益设置养老服务公益岗和补贴颐养服务站运营费用;鼓励设立“孝养基金”,重点补贴村级颐养服务站;引导社会力量等投入农村养老服务事业。
“养老”变“享老”,
唱响乡村最美夕阳红
夕阳无限好,不为黄昏愁。
大同市探索实施农村“颐养工程”,为乡村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了一个个福圪洞,植入“颐养之家”的“家服务”“家文化”“家温暖”,让老人们由“养老”变“享老”,同时实现“儿行千里勿担忧”。
浑源县宝峰寨村“颐养之家”老人们高唱红歌感恩党的好政微策
云州区坊城新村“颐养之家”管理员为老人擦洗伤口
云州区小王村92岁独居老人王银山,以前经常在暖水瓶口上热个馒头,就是一顿饭。王银山有儿有女,但他们都有病,人也常年不在身边。王银山也不是没有钱,每个月低保金、养老金、高龄补贴、土地流转费、退耕还林补贴等,加起来也有1000多元。但因年老体衰、腿脚不便,花钱的事倒难倒了王银山。
浑源县东坊城乡东尾毛村“颐养之家”老人在浇灌菜园
浑源县东坊城乡东尾毛村“颐养之家”老人闲暇时养鸟
阳高县新东村“颐养之家”老人们在一起开心聊天
阳高县新东村“颐养之家”
2021年9月,小王村成立关爱服务站(后改造成“颐养之家”)后,专门为村内“两无”老人提供洗衣服、打扫家、买药送药、集中用餐等服务。
王银山早早报了名,每月缴200元,就享受上了中午、晚上集中用餐,衣服脏了有人上门拿走给洗的“待遇”。“服务站有热乎饭、有温暖、有爱心……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哪能摊上这样的好福气?”王银山老人感慨地说。
云州区瓜园村85岁的老人刘守仁,十几年间,经历了儿女去世、老伴伤心也撒手人寰等人间悲痛。老人小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入住瓜园村“颐养之家”后,老人感觉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就是好,真心感谢共产党!”
云州区西坪村85岁的半失能老人吴玉枝,今年1月入住坊城新村“颐养之家”。管理人员给量血压、端水送药,老人一点也没感觉到拿心。“儿女们来看我,我告他们不要买吃的东西来,这儿吃的管够。”面色红润的吴玉枝说,“共产党给了我们老来福,入住这里儿女们省心又放心。”
云州区中高庄村69岁的五保户安应金,同样今年1月入住坊城新村“颐养之家”。刚来的时候,安应金一顿晚饭吃4个花卷,但现在却只吃一个。因为半年多来,安应金发现自己足足胖了8公斤。沉浸在幸福中的他,在给管理人员提的最新建议是:“能不能在饭菜中少放些肉……”
丁耀珍是云州区杨庄村妇联女主任,同时也是村“颐养之家”兼职管理员。给邻近窑头村患有脑梗、卧病不起的脱贫户杨天升上门送饭,丁耀珍一天两次,雷打不动。7月9日中午,记者跟随丁耀珍去送饭,颤巍巍的杨天升见到用保温桶盛来热乎乎的油糕、米饭和烩菜时,激动之余,又一次流出幸福的泪水。
吸纳了30位老人的阳高县新东村“颐养之家”,嵌入五保户12人,总投资99万元,院里有路灯、有彩绘标语、有餐厅,前后院建有44间“标间”,大门前醒目的对联:“丰年余年颐养天年,家园花园幸福乐园”,读起来让人心情“倍儿爽”。
东小村镇副镇长兼新东村党支部书记丁健说,为给老人们活动带来乐趣,“颐养之家”专门在住户屋前开辟18个菜畦。“有了这些菜畦,大家摘摘菜、聊聊天,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新东村五保户尉广军,曾是大家眼里最没进取心的“懒汉”,如今看到“颐养之家”越变越美,尉广军开始主动打扫卫生、管护菜畦、帮助别人做事。“现在大家都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自己怎能无动于衷?”尉广军有点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说。
走进浑源县东尾毛村“颐养之家”,记者看到,入住的老人们有给菜畦浇水的、有健身的、有给鸟喂食的、有打扑克的……一派恬静、安逸的生活,在这里颐养天年的老人们相比城市人养老有过之无不及。
在探访浑源县宝峰寨村“颐养之家”时,记者老远就听到老人们齐声高唱《社会主义好》,歌声传递出的是老人们悦享晚年的快乐和发自内心对党的好政策的感激。
68岁的特困户孟全荫老人说:“一个月交300元,吃住全在这里,过生日的时候,管理人员还会特意送上一个蛋糕,比自家还温馨哩!”
扩大“养老”场所,凝聚“养老”力量,为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兜底养老服务,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养老氛围,大同市探索实施的农村“颐养工程”,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耀东认为,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擘画新时代乡村振兴蓝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更优服务。在这一方面,“颐养工程”可谓迈出实质性步伐,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小惠则指出,农村养老与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之事,皆为农民身边小事、利益攸关之事,最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能体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同市以优先之策、非常之举探索“颐养工程”,既是对城乡发展历史的负责,也是对乡村振兴未来的担当。(米厚民 金建强)
来源: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