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如何发展“一县一品”?-华夏一县一品网

福建如何发展“一县一品”?

   日期:2022-08-25     作者:​魏章官    浏览:857    

福建省委党刊《海峡通讯》曾刊发了清流、柘荣等“一县一品”组合报道,从中可以看出抓好“一县一品”的必要性、重要性。其主要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过去曾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无疑那是乡、村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市场条件的变化,乡镇或村庄“一品”渐渐显露出缺陷,以乡(镇)、村为单位生产某个农副产品,一般规模偏小,靠单打独斗闯市场,不容易形成市场,难以可持续发展。

而“一县一品”相对比较容易上规模,便于集中优势要素,发展生产和培育市场。当然,“一县一品”是“突出一品”,而非“只抓一品”,有条件的县市应当发展“一品为主,兼营其它”的多品农业产业。

如今福建“一县一品”有的是传统特色产品,比如安溪铁观音、古田食用菌和光泽鸡业等,有的是引进或自主开发的名优新产品,比如东山芦笋、鲍鱼和福清淡水鳗等。

事实证明,“一县一品”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对于引导农民走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尤其是振兴农村,无疑都是个好抓手、好举措。现在的问题不是说要不要发展“一县一品”,而是怎样做大做好做强“一县一品”。

“一县一品”可持续发展,难点和关键点在于其产品经营产业化和市场化。产业化、市场化是“一县一品”做大做强乃至整个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福建有些县至今没有上规模、上水平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一品”;有的“一县一品”卖难,产业化“化”不起来;有的“一品”还搞砸了。有个形象说法:福建最大的一家农业产业化公司的年产值还不如山东、浙江一个公司车间的产值。即使到了现在,福建农业产业化搞了20多年,虽有长进,但比起山东、浙江等省,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福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难点和关键在哪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本质上究竟是企业还是市场?” 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本质上是市场,而不是企业。以往人们习惯性提法“龙头企业”,其“龙头”本意上是指农产品加工行业中的“龙头”。

龙头企业如果不引入市场机制,也会衰败。比如南平延平区养猪产业化集团“山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红火几年后却资不抵债而倒闭“摔死”了。其主要原因是“山鹰”养猪搞扶贫讲政治,而不是闯市场讲效益。

被评为全国质量最好的柘荣太子参,20多年前种植就上了规模,但因价贱到每公斤仅1.2元,滞销喂猪,猪都吃怕了,任其大量烂在地里。这是因为当时柘荣只卖初级产品,没有深精加工。可见,要想使“一品”发展成为一县的支柱产业,除了找到适合当地的“一品”外,还要网罗人才、运用科技,对“一品”进行深加工,使之形成产业链。

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工就是流通,就是市场。柘荣近几年对“一根参”进行了深加工,使“一根参”形成了产业链,如今柘荣靠太子参撑起一座药城,靠药城拓展了市场,反过来又推动了太子参上规模种植,使之生产经营专业化产业化。

诚然,“一县一品”既要专业化和产业化,更要品牌化和市场化;既要因地制宜谋发展,更要因市而宜求效益;同时还要防止同样的“一品”一哄而上,避免农业结构调整趋同化。做好这些工作,人的努力是关键。

“一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有“一品”之理念,给力营造有利于“一品”发展的环境条件。要有锲而不舍和多年打拼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即使形成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也不能松懈,还要在打造和打响品牌上多做文章。

品牌意味着市场。如果说质量是“一品”的生命,那么品牌就是“一业”的灵魂。品牌是“一县一品”置身经济社会的“身份证”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证”。可惜,目前福建“一县一品”打得响的品牌屈指可数。在树品牌的过程中,往往重明星效应,轻文化内涵;重广告包装,轻公关效应;重一品一牌,轻品牌整体战略。今后,我们应该在做多品牌、做大品牌、做响品牌上下真功,让更多的“一县一品”闯荡市场,获得新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