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云龙县自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质量兴县、质量强县战略,先后打造出了诺邓火腿、诺邓黑猪、云龙茶、麦地湾梨、云龙矮脚鸡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居全省第一。我们将推出3集系列报道:“推进质量强县,打造云龙品牌。”本期推出第二集《金叶子与金果子》
云龙茶和云龙麦地湾梨是云龙县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因其独特、优异、稳定的品质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逐渐走上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金果子。
一场秋雨过后,团结乡河南村的12000多亩茶园里茶芽吐翠,秋的丰收正在孕育。行走在茶山里,茶香四溢,沁人肺腑。工人们三五成群的忙着采摘茶叶。
鹿龙塘茶厂是云龙县较大的一家茶叶种植加工企业。通过20多年发展,茶厂已经进入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轨道,现在有合作社社员168户,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茶叶4000多亩。2021年产量40多吨,产值600多万,农户户均收入3万元。2022年产量预计60吨、产值760万。
鹿龙塘茶厂厂长茶建强告诉记者:“我厂在质量控制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加强管理,注重质量,以质量为生命,顾客至上,加强科技化管理资源,以目标匹配流程管理,采前、采中、采后服务,严格确保高原生态茶园基地不断开发生产加工技术,确保绿色有机产品的安全生产。”
团结乡河南村茶叶种植户施明军说:“我家种了二十多亩茶叶,去年卖了两万多元, 一般我们都是施有机肥,还有家里面的羊粪,割草用割草机,今年可以卖三四万元。”
从1987年起,云龙茶的生产逐渐走上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系列产品因其独特、优异、稳定的品质而得到了广大绿茶消费者的认可,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2015年“云龙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成功申报入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目前,全县共有生态茶园4.2万亩,建成茶叶加工企业15家,共开发绿茶、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四大类60多个系列产品,年产量8000吨,年产值1.2亿元。
云龙县市监局副局长何凯丽介绍说:“为了推进全县茶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各部门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加大对茶叶企业的服务力度,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引导企业创新品牌,通过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第二,加大现场执法检查力度,通过打击侵权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确保企业品牌利益最大化;第三,要加大对质量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做到人人懂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除了云龙绿茶,另一项绿色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这几天,走进诺邓镇天池村万亩梨园,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梨树,梨树上挂满了果实。往梨园里走,迎面飘来一阵阵梨的清香,沁人心脾。
麦地湾梨不仅具有特晚熟、丰产、耐贮藏、果形美观、色泽鲜艳、富含氨基酸,营养丰富的特点,还具有肉质细嫩、香味浓郁、汁多、味甜、果核小的优点。
天池林果场负责人杨海波说:“这个品种耐储存,而且在市场上也好,外面也好,货架期比较长,相对其他一些品种,放的时间长了也不会变沙,吃起来比较脆,再一个是这个梨后期长到一定时间果皮颜色、外观方面也很有优势。”
2010年,云龙麦地湾梨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2011年“麦地湾梨”商标注册成功,2014年5月麦地湾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5年,麦地湾梨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目前,天池林果场已发展成集麦地湾梨种植、加工、经营、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着麦地湾梨基地1200亩,产量达1200多吨,产值400多万元,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6000多农户种植麦地湾梨4万多亩,仅天池林果场就直接为周边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46个,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140多万元。
杨海波说:“我们在这个品牌的创建和产品的质量管理上,通过绿色食品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把这个产品质量做优做强。企业的宗旨就是种好一棵梨,结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在产品的生产加工上不断深造,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带动父老乡亲、带动整个产业做强做大。”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发展。这几年,云龙“名、特、优”农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凸显,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