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曲折的金沙江,穿过崇山峻岭,在药山西麓造就了一个生态宜居、物阜民丰的城市——巧家。巧家县境内的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上第二大水电站,为绿色发展带来澎湃动能,也催生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立卫这个生长于金沙江畔的汉子,在机遇中传承创新,让巧家红糖这份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浓稠香甜漫溢出了金沙江高峡平湖间。

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朱立卫
识别巧家红糖的品质我们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一闻,闻它有没有甘蔗、蔗香的味道;二看看它是不是晶莹剔透,这个月牙状,它有个月牙形晶莹剔透的;三化水就是把这个红糖化完水之后,杯底水跟蜜是分开的。

巧家小碗红糖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它的制作工艺流程更像一幅绵延久远的民俗画卷,展现着巧家人甜蜜生活的更迭与进步。
跟随父辈在金沙江边糖坊里长大的朱立卫,对巧家红糖有着浓厚的感情。2015年,在外创业挣到第一桶金的他毅然回乡,捡拾起了年迈的父母撂下的榨糖事业。在继承父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他把榨糖作坊改建提升到了能够年产500吨的规模。

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朱立卫
金沙江是我们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这儿玩耍、嬉戏的地方,在这里有我们很多童年的回忆,但是最值得我们留恋的还是红糖。因为红糖是我们巧家对外宣传的一个名片,而且我的祖辈、父辈这一代都是在做红糖,留下了我很多童年美好的回忆在塘坊里面,所以我要把童年的回忆在这个地方找回来,把它延伸下去。

2017年,巧家小碗红糖生产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随着巧家红糖声名鹊起,榨糖作坊遍地开花。由于销路没有完全打开,产量增长过快,2018年底到2019年,巧家红糖销售受阻,导致生产红糖的原材料甘蔗滞销。朱立卫的经营也受到了巨大冲击。面对这种困境,朱立卫决定背水一战,用自家的房产做抵押贷款600万元,大量收购蔗农滞销的甘蔗。充分发挥自己创业积累的商业经验,一方面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另一方面加大线上线下营销力度。经过努力,他不仅成功将收购的甘蔗榨制成糖销售完毕,还帮助其它小作坊销售了不少产品。那一季,朱立卫经营的公司红糖销售额超过1亿元,净赚了260多万。这给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况的朱立卫赢得了转机。

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朱立卫
开发了如桑葚红糖、生姜红糖等一系列产品,我们现在至今有3个系列,25个单品,弥补了红糖作为单一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扩大了我们的消费群体,提高了我们的市场份额。

2020年,巧家小碗红糖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而由于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处于金沙江畔825米蓄水位以下的甘蔗主产区即将被淹没。为了保住这一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巧家县积极推动甘蔗基地搬迁上移。朱立卫抓住机遇,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新品种,把甘蔗种植基地建设在了海拔900米到1500米的区域。

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朱立卫
这个云81609它是适合高海拔,抗旱性也比较好的一个品种,它的产量每亩较老品种能够增加两吨到三吨,现在这个品种一亩地能够产到七、八吨,而且它的糖分还比原来糖分要高一些,原来的糖分只有15%左右,现在的糖分能够达到20%左右。

2021年4月,白鹤滩水电站下闸蓄水。金沙江一改往日的奔腾豪迈,呈现出了高峡平湖的壮阔景致。从金沙江提水灌溉的甘蔗茎壮叶肥,长势旺盛。2022年1月,朱立卫的新糖厂正式投入生产。传统工艺加工+现代化生产线并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甘蔗的营养和红糖的风味,产能更是得到了大幅提升。

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朱立卫
我们一年机制红糖的产量就是在两千万左右的产值,手工红糖也差不多在三千万左右的产值,两样加起来就是五千万左右的产值。

随着基地的提质增效和新糖厂投产,朱立卫经营的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力进一步凸显,周边380户群众通过务工、入股分红、流转土地等方式增加了收入。

巧家县白鹤滩镇三家村群众 杨贵全
收入的话一个月保底是3000块,另外来上一天班有一百的补助,比如说这个月来上了20天大概就是5000左右。在这个当地可以家里也管了,班也上了。

今年2月,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在传统网商平台销售的基础上,朱立卫正着手优化打造自己的网络直播间,以搭稳互联网快车,把巧家红糖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朱立卫
做这个红糖主要是传承古代的工艺,把小碗红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巧家小碗红糖的制作历史和文化。做规模呢是让它要创新,更大的是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来源|昭通台 游考 孙贵波 苏燕 何旭东 巧家融媒 徐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