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贵州8月12日电(刘虹艳 刘延平 周振兴)编者按:时间的车轮前行得真快,一晃,2022半年已过,为进一步加大对“解码贵州·读懂中国”的传播力度,以优异成绩更好的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打造贵州对外传播形象,展现新时代贵州人文精神,传播贵州好声音,中国网贵州在贵州省委网信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特推出“解码贵州·读懂中国”主题传播活动。今天中国网贵州推出《解码贵州•读懂中国》系列报道第十篇——《解码贵州•读懂中国⑩丨看赫章国储林核桃的生态裂变》,以飨读者!
俗语说:七月核桃,八月板栗。如今,当我们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来到农贸市场附近时,总不时有新鲜的核桃出现在人们眼前:卖核桃的摊贩把核桃绿色的外层用刀削去,诱人的核桃随即一个个进入市民的眼帘……这正是核桃开始成熟的季节。
“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核桃良种基地”、“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中国十大名优核桃”、“中国果品著名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核桃产业第一大县”……
这些称呼和美誉究竟适合中国哪一个地方?请跟随中国网贵州的脚步,前往“贵州屋脊”,查看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的赫章,这里的原生优质核桃种质资源可谓享誉国内外。
国家储备林核桃基地挂上“生态果”
2019年,赫章县国家储备林核桃基地项目在县林业局的主导下开始建设,项目采用“建造—运营—移交”模式,由国有企业赫章县安方核桃产业有限公司负责实施。
在财神镇倮布嘎社区,居民施辉元欣喜地接过了居委会工作人员送来的银行卡。“安方公司来流转的土地是11.2亩,是5600元,核桃树是120株,总价值是31000元左右。”拿着银行卡,施辉元算起了账。
同样拿到银行卡的还有倮布嘎社区居民施启贵,他可以得到土地流转费和核桃树款2.6万余元。“我家除了种植核桃以外,还种植了5亩左右魔芋。得到这个核桃款,我要再继续发展下去,把魔芋规模做大做强。”施启贵说。
目前,国家储备林核桃基地项目全面完成土地流转和核桃树收储。赫章县安方核桃产业有限公司共流转土地47532亩,收储核桃树740207株,涉及赫章12个乡镇,农户8972户。
“这是国家政策,要支持。”说到流转土地和收购核桃树,朱明镇朱歪社区的汪习聪笑着说,自家流转土地和出售核桃树,收入了9.7万余元。“公司管理肯定比我们有经验,他们统一管理,我们是放心的。”
老百姓的“放心”,来源于国储林核桃基地项目带来的发展信心。
安方核桃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核桃种植过程中,老百姓散种散收会因为缺乏足够劳动力、技术落后、加工渠道有限等出现问题。公司以15元至3000元不等的价格,一次性收储流转土地上的核桃树,同时以500元每亩每年(每5年涨1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依托国储林核桃基地项目,公司将对流转土地上的核桃树进行优化种植、科学管理,让核桃产量爆发规模效应,成为乌蒙喀斯特山区真正的“绿色银行”。
产业链延伸造就“振兴果”
赫章县建起了种植面积达166万亩的“百里核桃长廊”,种植规模全国第一,挂果核桃32万亩,坚果年产量3.84万吨,形成了年产值15亿元的产业,产业惠及全县15万户62万人,核桃基地覆盖了全县所有贫困村90%左右的贫困户,带动贫困户18059户、80735人,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核桃种植户1.3万余户,每年为全县农民人均创收1700元以上。
赫章县经过不断改良品种、改变栽培方式的“黔核6号”、“黔核7号”品种,已经通过贵州省级良种认定,主要商品指标超过了国际特级商品核桃标准。
如何提升核桃附加价值?贵州赫章一直在探索。
在赫章县,核桃糖在汉代的夜郎国时期,就在宫殿和民间作为甜点普遍食用。
财神镇蔡氏兄妹糖业是从事核桃糖生产的“小”企业。蔡国葛家是“熬糖世家”,兄妹两人继承祖传手艺的同时,也不拘于传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良配方,增加核桃糖种类,将家庭作坊发展成一个有10多名工人的制糖公司。
在财神镇,和蔡国葛一样靠制核桃糖发家的人不少,同等规模的就有15家左右。
近些年,赫章正一步步摸索把核桃从单一的产品延伸到全产业链,并且成绩斐然。目前,全县核桃加工业产值达近5亿元,核桃加工业吸纳了近3000贫困人口就业。
贵州阿西里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贵州金果缘核桃实业有限公司、贵州乡里人家农产品电商服务有限公司、赫章县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的核桃乳、核桃糖、核桃工艺品、核桃油、核桃酒等系列产品,走俏市场、供不应求。
为了让核桃品牌持续熠熠生辉,赫章县不断致力于转变核桃种植发展方式,勇敢地闯出了一条核桃资源利用和产业培育共生共荣的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棵核桃树催生的“生态裂变”正在悄然改变着赫章大地。
来源:中国网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