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宁枸杞”的地理之源(二)-华夏一县一品网

宁夏“中宁枸杞”的地理之源(二)

   日期:2020-01-09     来源:新华网    作者:田永前    浏览:373    

“中宁枸杞”的精神内涵——漫说“中宁枸杞”之四


中宁,山河秀,物产丰。历史云烟飘游,留至今天的是雄关古道、烽台边城、悬山古窟、吊壁岩画,但是这些,有的在凋零中消失,有的在修复中异变。历时鲜艳的只有一样,那就是中宁大地承载的以枸杞为符号的杞乡文化。

代代枸杞先民,人已远兮,世代衍传至今的,有那么多鲜活的东西,神话般的枸杞故事、色彩斑斓的枸杞传说,丰富多彩的杞乡方言,门类纷呈的枸杞谚语、歌谣,还有世代相传的枸杞生产技能,以及妙手天工的以枸杞为内涵的剪艺、绣艺、雕艺和枸杞书画。


新中国以来,作为枸杞的发源地,枸杞的传人们共整理出枸杞历史、文化艺术的书刊达200部以上。创作出枸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话剧、舞蹈、歌曲、诗词、绘画、书法等等更是五彩纷呈。

小小枸杞,粒粒含歌。

枸杞,包裹着茨乡人的心跳,也囊纳了茨乡人的情感,枸杞的图腾铭刻在了他们的心里。

是的,为了枸杞,茨乡人付出了太多也感悟了太多。

这里的山水和历史铸成了这里的枸杞文化,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福寿文化范畴的瑰宝,泽宜不绝,但“中宁枸杞”又是那么的神秘。

世世代代的中宁人视枸杞为天赐宠物,认为它生得有缘,红得出奇,走出中宁后,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又赋予奇迹。

相传,远古时候,当地人在饥荒和病疫中结识了枸杞。那个时候,枸杞只是生长在河郊和山岩上,是个无名的植物。红色和甘甜是它的符号,是先民们在对野生的釆食中,觉得它的药用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食用价值,枸杞才开始在人的作用下,在炎黄子孙中传播开来。这一质的变化,按今天的考究,己经4千年过去了。

那么,在这4千年中,“中宁枸杞”又是怎样走过的呢?

从甲骨铭杞,到《诗经》对杞的十余次描述,再到《山海经》记录先秦崇吾山下的枸杞树,“中宁枸杞”的源头渐渐变得清晰了。研究者们顺着《山海经》对“柎”和“枳”的描述,和“西次三经之首”的解读,逐渐把笔触落到了中宁县清水河口的红梧山。从谐音传递规律中,从古籍描述的地理及方位分析中,从史料的综合研究中,终于发现,地处清水河古河口的红梧山,正吻合了前人描述的“崇吾山”。

秦汉之际,野生枸杞开始被中宁地区的先民所认识,开始小量走进农家。唐代,这里的黄河是水旱交通要津。安石之乱后,南部萧关和长安一线与宁夏段“丝绸之路”相连接。在这里,过丰宁渡经石空寺堡,实现了清水河道与西域库车的连接。这里的枸杞,开始由南来北往的商旅带上了路程,南行长安,西走西域一带。

明朝宪宗年代(公元805年-820年),是宫廷皇族把枸杞使用得更加透彻,“中宁枸杞”被朝庭列为贡果,并且通过黄河运输进行外销。清代,江淮、湘赣、川南大批商贩赁一条扁担将“中宁枸杞”挑过秦岭,远销西南和江浙。南北之缘,一杞相牵。清末民初,每年枸杞上巿的六、七月间,各地药材采购商云集宁安堡(中宁古城堡),宁安堡商业热闹非凡。凉面、凉粉、粽子、油饼卷粽糕叫卖在茨园。各地戏班和艺人会演于宁安堡的会馆、戏院和茨乡寺庙舞台。秦腔、眉户、二人台、单鼓、小曲、皮影等会串于城乡,称之“唱果月”。

1933年宁夏设省后,“中宁枸杞”尤其金贵,成为地方军阀与药商的争夺之物。抗战爆发后,包头被日军侵占,东段及天津的枸杞销路中断,因滞销,茨农毁茨种粮,“中宁枸杞”面临了一次灭种的窘地。原产地舟塔乡的“枸杞老人”张佐汉留茨保苗,使得后来中宁枸杞得到传种。现在走红宁夏、走向西部的“大麻叶”、宁杞1号、2号、5号、7号、9号等名优品种都延袭了当时张佐汉老人挽留下的枸杞母本。

面对枸杞,中宁人称它为“茨”,称家乡为“茨乡”。茨乡人对“茨”有着特别的感情。摘枸杞果的时节,是麦收与枸杞采收双重农忙的时节。一方面”龙口抢黄“(收小麦),一方面还要摘回茨园里满树红透的枸杞果。

这个时节,也是茨树与茨人对话的时节。烈日下,男女一心,老幼同园,一粒一粒的触摸,一粒一粒的摘得。果粒伴着汗珠,果甜伴着心醉。千百年来,“中宁枸杞”的种植,不仅仅是一个植物在演化,也是一个树与人的情结的升华过程。

枸杞树“野”性不改,短暂的时间,它就会野枝蓬疯。是茨乡的男子汉,用心血来抚育。他们刚在血液,柔在指尖,以刚化柔,以柔化木。他们以捋、折、压、拉、剪等各种方式,把疯长的茨树变的有型有度,甚至是仙风道骨,阳刚无限。使之吸纳雷电风雪及宇宙之精气,使之枝壮果丰。为了茨园的丰收,中宁人曾把整麻袋、整马车的大豆、豆饼埋入茨根下的土坑。“人哄茨一时,茨哄人一年”。所以,他们愿把人与耕畜的食粮化为茨的肥料,宁可饿肚子,也要换来枸杞枝头的丰盈。

中宁人以赤诚呵护了他们的枸杞,枸杞也造化了铿锵有力的中宁精神,这人与枸杞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不离不弃的情结。而今,胸怀宽广的中宁枸杞人,以“中华杞乡,养生天下”的信念,异地种植,借海扬帆。

“中宁枸杞”的苗木已经走出宁夏,普及在了内蒙、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这个环节中,茨乡人又和他们的枸杞难舍难分,枸杞苗走到哪里,中宁的修剪技术就跟随到哪里。10年前,茨乡人“一把剪刀走天下”的热浪曾涌动在西部大地上。而今,异地杞园也更离不开茨乡育苗人的跟踪指导。

“中宁枸杞”军令状——漫说“中宁枸杞”之五

中宁曾经是一个以枸杞为特产的传统农业县。

20世纪70年代,中宁人凭着人拉肩背,在黄河两岸完成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基本农田建设。为了把以枸杞为“亮点”的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中宁人把土地看成命根子。


当时,国家大变革之前的一些前奏也同样在中宁大地上奏响。中宁地理位置优越,又是西部交通的咽喉,前期规划中的中太银铁路和宝中铁路的大型编组站的位址就选在中宁,所选地段正处于享黄河自流灌溉、旱涝保收的传统栽培的阳坡农作区。同期,长庆油田数万人的后方生活基地也选址于中宁,所选地段正是古清水河口“中宁枸杞”的有名产地——聂湾耕作区。

对此,上上下下的冲突开始了。

许多人认为,这千载难逄的机会,可以打破中宁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格局,一个包含城市建设、就业、人口、消费的新机遇将使中宁得到飞速发展。但来自更多人的声音是:大面积的建筑必将要对传统农业带来大的创伤,祖宗传下来的枸杞园将会大片大片的砍掉。中宁是宝地,“中宁枸杞”是造福世人的名贵中药材,枸杞的“祖”,枸杞的“根”坚决不能丢。

面对枸杞人的信念和坚守,国家级的征地计划终于对这方土地做出了让步。岂知,这个让步,付出的不是普通的代价。

包兰铁路从东而来进入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的列车,向西都要走一段多余的路,都要先开进中卫,再和摘掉车头,从列车尾部拉回近30余公里,再从中宁盆地边缘向南而去。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乘坐这段火车经过这段路程,都要深情的凝望中宁的枸杞园。他们除了对眼下这一片连一片画卷般的“宁夏红宝”所叹服外,更叹服的是共和国保护珍贵中药材和人类养生物种原产地的抉择。

进入80年代,中宁县委、政府旗帜鲜明的提出了“稳上粮油,大上枸杞,快上林果,发展畜牧”的发展思路。到本世纪初,规模化的“中宁枸杞”生产格局形成了。到2008年,“中宁枸杞”已经两次登上共和国“神舟”系列航天器,通过宇宙科学透变,得到了更好的品质保障。2012年,中宁投资10亿元建成了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吸纳了全国各产区的枸杞进行集中交易,道地“中宁枸杞”的交易价,成为全国枸杞交易价格的“晴雨表”。2013年,因原产地“中宁枸杞”的品质所决定,以占全国23%的种植面积,创造出了产值占全国35%奇迹。

作为枸杞的发源地和原产地,中宁县历届县委、政府都严守着来自自治区的这样一个“军令状”,那就是:“中宁枸杞”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的健康瑰宝,那一届班子的手里丢了这个品牌,他们就是历史的罪人。为了实现“领军”“先行”的目标,中宁县委和政府“主动出击”,带领全县人民与国内外科技、贸易、环境、文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启动“中宁枸杞”20年长远计划,建设枸杞良种繁育、人才培养、质量检测、市场交易、科技研发、枸杞文化“六大中心”。建立了中科院院士工作站,组建了以中宁枸杞集团为中枢的枸杞产业创新联盟,完善了新型的营销网络及现代产业体糸。

枸杞之韵,情暖天下。到2016年,中宁枸杞品种普及率在全国六大产区已突破80%。各引种地区的效益一直在一个攀升的势头上运行。

在一年胜似一年、一浪高过一浪的全球性枸杞养生共识中,产于本土的“中宁枸杞”的身价不是降低了,而是显得更加金贵和重要。2017年,“中宁枸杞”区域品牌评估价值达172.88亿元,枸杞产业综合产值达39.7亿元,中宁枸杞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先进的栽培技术、可靠的质量品质、精良的加工工艺和丰富的产品品类,牢牢占据中国枸杞的尖峰,成为世界枸杞的领军品牌,成为中国最优质枸杞的代表。

大德有报,天酬杞乡。“中宁枸杞”走向世界,这不仅是上苍赐于中宁枸杞人的最大荣誉和使命,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田永前)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