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宁枸杞”的地理之源(一)-华夏一县一品网

宁夏“中宁枸杞”的地理之源(一)

   日期:2020-01-09     来源:新华网    作者:田永前    浏览:490    


“中宁枸杞”的地理之源——漫说“中宁枸杞”之一

中宁枸杞是传统的道地中药材,不仅具有宁夏枸杞的代表地位,更是中国枸杞中的精品。


在国内外市场上,懂一些枸杞知识的人,不但以买到正宗的“中宁枸杞”而喜悦,而且尝试着鉴别“中宁枸杞”的方法。


现今的枸杞产区,大多以“大”而“甜”的特点走向食用,“中宁枸杞”以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内在的品质,正在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进人类的健康生命领地。

从六盘山麓高歌而来的清水河是“中宁枸杞”之母,雄傲塞上的贺兰山是“中宁枸杞”之父,清水河和华夏母亲河黄河的交融处是恩泽和育养“中宁枸杞”的圣床。

是大自然造化了“中宁枸杞”。

中宁,是中国西部一块神奇的土地。

黄河冲出黑山峡,以慈柔的姿态通过了宁夏。她过中卫,过胜金关后,牵手从320公里之外赶来的清水河,邂逅了从北向南昂首而来的贺兰山。

这是一次柔与刚的路遇,也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一次河的史诗般的顿留。这次顿留,本应东行的黄河河道在这里拐北而去,也就留下了她“几”字的第一个大弯。

“两河相汇,必有奇生”。用镜头从空中俯瞰这黄河“几”字第一弯,几乎是一个回漩。另一条河的注入,孕育了福泽天下的“中宁枸杞”。

1974年,地质工作者在牛首山石峡沟发现的中宁浆鳞鱼化石,代表该属在中国及亚洲的首次发现。之前,这里还发现了“牛首山沟鳞鱼”化石。“中宁浆鳞鱼”化石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比1931年东格陵兰的发现丰富,而且学术价值更高。90年代,随着勘察的深入,地质工作者先后在石峡沟又发现了多群“中宁浆鳞鱼”和“牛首山沟鳞鱼”化石。这说明,在距今大约4亿年~3.3亿年的泥盆纪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宁夏运动”后,地壳逐渐趋于稳定,中宁地区构造初步形成,西面的祁连山海槽褶皱起,形成山脉。东面的牛首山、烟筒山一带地势低洼,构成了四周环山的盆地,盆地内河流纵横,湖泊连片,曾有鱼类及孢子物种。

根据我国历史学家岑仲勉编著的《黄河变迁史》等史料研究,1.4亿年之前的侏罗纪末期,这里随地球强烈的造山运动,贺兰山横空而起,它的支脉牛首山系贯其南北,奠就了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两个异曲同工的地貌架床。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因贺兰山的截挡,原始的中宁地区是一个硕大的湖盆,这个湖盆容纳着四周聚拥而来的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上游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逐渐侵蚀、夺袭、连通,黄河雏形在形成。牛首山做为贺兰一臂,将西来之水在中宁这个地方整整截挡了10万年,直到105万年前的中更新世,黄河终于在这里溢出牛首山,以10万年的聚能,大浪排空,撕开大山,劈出长峡,向着海的方向长哮而去。大水渐远,湖底渐显,这里便是一个初生的盆地,盆地承载着的是为时10万年的积淀。这些积淀,有堆积如山的水陆大型动物尸体,有深层的水生植物,有湿地植物腐化物,有丰富的洪积矿物元素。

10万年!面对大地万物,这不是一个小的数字。正是因为这10万年,中宁大地在蕴藏“中宁浆鳞鱼”后,又蕴藏了白马的山地卵石、鸣沙的山壑龙骨、长山头的乌龟化石和鱼化石、天赐城的百果化石、还有平塘湖石峡的巨蛋化石。

不仅如此,10万年留下的更大遗产,便是盆地里独特的土壤和微生物。正是这种土壤和微生物世界,奠定了后来“中宁枸杞”独特营养的先基。中宁先民把这一奇迹归功于“大禹”,这就是中宁民间传说了一代又一代的“大禹劈开青铜峡”。



中宁枸杞”的清水河趣话——漫说“中宁枸杞”之二


清水河,粗犷的北方河。

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从宁夏南部六盘山发源,从群山沃塬中疾行320公里,从中宁入黄河。


历史赋予了清水河多个面孔。它曾水量丰沛,河道宽绰,船队放粮;它又摇曳不宁,浊浪排空,泄灾不断。洪水到来,它总是卷着泥浆,挟着万物狂奔而下。

惊人的是,古往今来无论路途怎么摇摆,它总是认定从中宁汇入黄河。早期的中宁是清水河的“狂舞”之地。清水河对中宁千百次的洪峰压顶,千百次的甩首抽拉,把山塬化作深涧,又把河谷化作缓坡。在这里,它携带的泥浆或在河岸化做巨扇,或以巨大的冲击力逼黄河北移,它又缕缕把人工开挖的七星渠荡成平地。千百年来,清水河无数次把这里的麦垛、牲畜、屋舍、茨园推葬于黄河,它把中宁黄河右岸冲刷得滩涂纵横、河岔密布、荒坡鳞毗,给中宁留下了无数灾难……

但大千万物的演化总是那么奇异 ,那就是劫中有幸,福从祸生。清水河降灾于中宁,又把广阔的南部山地的精华带给了中宁。那就是万物腐化物、野生动物遗留物、山地牛羊粪,还有丰富的矿物元素。这些远道而来的洪积物成为后来枸杞等多种植物生长的沃塬。中宁,正是因为对清水河的“承担”,正是因为土地的特质和灌溉条件,才使这里的枸杞从地理差异中走了出来,这也是中国枸杞原产地的真正内涵。

唐乾符三年六月,地处清水河口的雄州发生了大地震,地震烈度达到8度,震颤达10余日。古籍对这次地震的记载是“地陷水涌,州城庐舍尽坏,死伤甚众”。震中正处中宁盆地。这次地震,黄河河床和山缘层层塌陷,又在清水河及山洪长期作用下,黄河的两岸形成了对称的三级台地。后来这里得到了碱而苦涩的清水河水和黄河水的自流掺灌。特殊条件下的土壤,这种土壤的两河混灌,使这里成为“中宁枸杞”得天独厚的主产区。同时,这里光照、温差、湿度、抵御寒潮的条件十分优越。

中宁属西部内陆 ,按常规,这里的万物同样要面对自西北而来的寒潮、风灾、沙袭。不同的是 ,大自然似乎早已做过安排。

在清水河口的西北方,在黄河对岸有个胜金关山,在众小山系中,胜金关山一马当先自北向南直抵黄河。它所连接的骆驼山、黑山、照壁山、双龙山、碱沟山等众小山系也应声而来,在中宁盆地的西北方向筑成了高大而又重叠的屏障。奇中有妙,在黄河之南,又有一山就像冲出的拳头,自南而来,呼应而至,这就是泉眼山。泉眼山旗下又列阵而待的是轿子山、大青山、天景山、寺口山和米钵山。这山的抱团和跨河接力,很有效地把自西北而来的自然灾害系数向南缓势导去,使中宁盆地免受其灾。清代曾有见证。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地震后,“忽大风十余日”,大风把中卫以西连片的沙丘卷起来,东渡黄河,在泉眼山西则近山一带的永康、宣和两乡“压田百顷”。而东侧,受泉眼山所挡,中宁盆地和这里的枸杞园安全的渡过了这次历史性的灾难。



“中宁枸杞”产地的四种“现象”——漫说“中宁枸杞”之三


大自然总是这样,它造化一地,总是动作于无形, 发力于时空,让匆匆而过的人类悟之不觉。但它又灾泽共渡,润物无声,为时千年、万年、或亿万年。

下面只是中宁地理环境下的一些“现象”。


神秘的纬度现象:中宁地处地球北纬37°9‘—37°50’之间,这里的枸杞名扬天下。同样在不相上下的这个纬度,也就是北纬36°—39°,地球惊现了奇峰、大河、海景、也出现了历史文化古城和现代名都,还有闻名世界的高丽参、波尔多葡萄酒和贺兰山酿酒葡萄。

神秘的植物现象:清顺治年间(1638-1661),几位陇西难民逃荒到中宁鸣沙古州的养马湾。为了求生,他们在山地就地取卵石压在地表,种上作物。几番周折,他们竟然种出了美味惊世的西瓜,称之为“鸣沙压砂西瓜”。后来传出一个康熙微服私访,在鸣沙古州竖指夸赞“鸣沙压砂瓜”的故事。2008年,经科学论证,以“硒砂瓜”的学名大面积推广,“石头缝里长出的西瓜”名扬全国。

1987年,中宁称为“黄元帅”的原生当家苹果(学名金冠),因口感和营养独特,在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品尝中宁“黄元帅”不但使人口齿溢香,而且它的维生素C的含量居全国同类之首,其它营养元素也十分丰富。

正是这种植物现象,“中宁枸杞”被各国专家公认为“富集原理”植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关键营养物质,药用价值高,是防癌、抗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保护生殖系统所需的最佳滋补品。

神秘的生灵现象:中宁出产的饲草料喂养的牲畜出栏快,肉质鲜美,早已是畜牧业生产中难以破解的一个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宁县就是西北较大的生猪养殖及生猪运销大县。2012年3月,中宁县荣获“全国农业枸杞(生猪)标准化示范县”称号。

2013年,经德国等著名的世界经济体考察,他们明确提出在中宁发展现代牧业条件优佳。同年,由重庆牧业集团投资,在原中宁清水河洪泛区建立了位居亚洲前列的天宁万头奶牛养殖基地。董事长费睿先生曾介绍说,“经过4年的养殖投放试验,与其它地方相比,在中宁养牛出栏快,产奶量高”。

2014年6月,清华大学以张凤昌副校长带队的一个考察小组慕名抵达中宁。经过考证,中宁这个地方不但地理条件独特,确切存在着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们决定将中宁列为清华大学12万人的生活供给基地,将出产自中宁盆地的肉、蛋、奶、大米、西瓜、红枣、苹果、枸杞直供清华校园。

奇异的土地富硒现象:面对来自土地资源的奇异,现代科学正在一步一步揭开中宁大地的神秘面纱。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在中宁通过大量采样,(1个样/平方公里),以世界级先进水平进行精细分析,奇迹般的发现,中宁县富硒土地达532平万公里,不仅富硒面积大,富硒地层厚,而且富硒品质好,富硒区生态环境好。中宁富硒地层厚度达40—50厘米以上,土壤硒含量多在0.225—0.5mg/kg之间,而且偏碱性,利于农作物吸收利用,主要分布在黄河灌区和清水河洪漫地。

几年来,国家多个研究机构介入了对“中宁枸杞”的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等,研究结果,所识如一。因中宁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因清水河和黄河的交汇,受“两水”的掺灌之利,以及洪积土壤中丰富的多种矿物质,这是全国枸杞生产中最优越的自然环境,这样的环境也是“中宁枸杞”成为影响较大、较广的一味道地药材的重要因素。(田永前)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