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苏打盐碱地改良试验田里传出好消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团队研制出的褐煤腐植酸基盐碱地新型有机调理剂“脱碱3号”,改土增产效果显著。目前该成果已经实现落地转化,预期未来大规模推广应用将产生重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苏打盐碱地改良,大安市牛心套保新垦盐碱地土壤pH由9.1降低至8.3,水稻产量231.43公斤/亩,而未改良的对照仅有5.89公斤/亩,相邻熟田三年未改良土壤水稻产量仅为84.00公斤/亩,复合调理剂改土增产效果显著。科研团队还对黑龙江省肇源县苏打盐碱地进行了改良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重度苏打盐碱地改良土壤pH值由9.5降低至7.4,水稻产量达295.90公斤/亩,是普通盐碱地产量的3.23倍;而在中度苏打盐碱地上施用后土壤pH降低至6.9,水稻产量达490.06公斤/亩,是普通盐碱地产量的2.32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该项目负责人王志春介绍说,“脱碱3号”复合调理剂针对苏打盐碱土碱化度高、土壤结构不良和养分有效性低等关键问题,优化集成天然无污染的褐煤有机物料和复合钙源,通过离子代换置换出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钠离子,兼具增加有机质和营养调节等复合作用,可快速降低土壤碱化度、改善土壤结构,具有改良土壤、提高产量、安全环保等综合优势,当年改良当年见效,一次施用,多年持续有效,适合在苏打盐碱地区推广应用。
据了解,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和植被生长。在我国,东北松嫩平原有苏打盐碱地5000余万亩,土地盐碱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直接限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对盐碱地的改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还给农民带来一定收入,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从长远看意义重大。”王志春说。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