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书香昭通、苹果之城”2020年昭通苹果文化暨全民阅读周活动在昭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采购商,苹果产业相关企业负责人、果农、社会各界人士齐聚昭通。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说,昭通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历来就有崇文重教、勤耕苦读的优良传统。2000多年来,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荆楚文化交融于此,曾经铸就了具有鲜明特点和区域特色的“朱提文化”。
进入新时代,昭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加速改革发展的同时,培育了在国内文坛有广泛影响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
杨亚林说,昭通顺应历史、遵循自然、尊重科学,推动苹果产业在新时代提质增效、凤凰涅槃,在产城融合中为昭通中心城市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确立鲜明的特色定位,树立崭新的品牌形象。
据了解,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11个县(市、区)有1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市600多万人口中,2014年底尚有贫困人口185.07万,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脱贫之于昭通,是民生之首、赶超之策,更是战略和全局。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减贫战役中,昭通马铃薯、苹果、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六个百亿元”产业,成为乌蒙群众“造血、活经络”的特色产业。
而六个百亿元产业中的“明星”产业——以“昭通苹果”为代表的水果产业,成为当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先导产业。
昭通人种植苹果,迄今已有80年的栽培历史。特别是近年来,昭通立足“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整体布局,按照苹果产业、苹果品牌、苹果之城“三部曲”的思路,积极打造百万人口与百万亩苹果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苹果产业规模与质量、品牌与效益同步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70亿元以上,形成“半城苹果满城香”格局。
昭通在全方位打造一个有层次、有品牌、有形象、有内涵、有魅力的“苹果王国”的同时,努力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
当地政府坚持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特色,突出产业、景观和城市“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多层次、多形式彰显和注入苹果文化元素,构筑外围百万亩苹果园烘衬,内部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庄园、田园综合体的格局,从而形成产城相互融合、内外相得益彰、城乡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
昭通苹果“早、甜、香、脆”的特质,使其畅销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外,甚至远销东盟。
2019年,“昭阳红”成为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标杆;
2020年,“昭通苹果”“昭阳红”“嘎嘣脆”等荣膺中国苹果产业榜样100品牌榜单。昭通苹果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正向绿色、高质、高效的方向不断前行。
苹果,寄托着昭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在广大果农的眼中,一棵棵苹果树就是“致富树”“希望树”。
以主产区昭阳区为例,该区苹果种植规模65.1万亩,受益人口35万余人,户均苹果年收入达3.5万元以上,人均苹果年收入达1.2万元以上,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7.2万余人。
截至去年底,昭通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185.07万人降至15.9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今年上半年动态监测显示,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从主城区外围100万亩果园建设,到3万亩高原绿色湿地的打造,再到5万棵苹果树香飘全城,苹果的内涵、元素和特征深深嵌入到城市血脉中。”杨亚林饱含深情地说,今天的昭通中心城市,“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大框架大格局初步成型,“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秋韵昭通、苹果之城”的独特魅力不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