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晴隆羊”-华夏一县一品网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晴隆羊”

   日期:2020-03-10     来源:多彩贵州网    浏览:394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新闻说,经贵州省晴隆县人民政府同意,晴隆县交通运输局、晴隆县文体广旅局发布《关于封闭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通告》,决定自8月10日起,对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实行封闭保护,禁止社会机动车辆通行。

《通告》说得很明确,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国务院批准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好文物本体安全,更好地呈现晴隆二十四道拐这张名片。然而,要了解“二十四道拐”,必须要先了解它的历史,但对“二十四道拐”来说,它所承载的却不仅仅是历史,还有继往开来的未来。

60度陡坡上的“抗战生命线”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著名的“二十四道拐”在山石嶙峋的山腰上蜿蜒蛇行

近代二十四道拐的建设始于1927年,时任贵州公路局局长的晴隆人马怀冲实施贵州公路大纲,大纲中4条重要公路线之一的贵西线就经过二十四道拐。于是,马怀冲派人对二十四道拐进行了最初踏勘。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率队对二十四道拐的地形再次进行勘测设计。同年,西南公路局动工建设,1936年完工,至此,二十四道拐成为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

1944年,因为当时的沙石路难以负荷每月15000吨的运输压力,美军进入黔西南后,对二十四道拐进行了技术整修。美军提出建设滇黔公路备忘录,其中把工程量巨大的二十四道拐作为了重中之重。之后,美军与贵州人民共同修建了二十四道拐上的挡土墙与涵洞,并对二十四道拐其中的两个拐做了改动,形成了如今二十四道拐的样子,成为了抗日战争中大后方的生命线。


为支援抗战,修筑二十四道拐时,晴隆县城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能拉能驮的牲口也全部上阵。当年人口不足5万的晴隆县城,被征调上前线的人数达3800余人,每六个青壮年中,就有一个投身抗战保家卫国。此外,晴隆还为多支在此休整的抗战军队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

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道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道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州十八景”之一。2015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晴隆县晴隆山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名列其中,是贵州省唯一被列入的一处。2017年9月,经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评估,确定晴隆二十四道拐遗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当年,为支援抗战,晴隆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今天,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时刻,在晴隆县也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把生命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县委书记

姜仕坤在晴隆县有着“农民书记”、“羊书记”的称号,他打造的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的“晴隆模式”,让晴隆县在2016年实现12万人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

晴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全县32万人口贫困人口占18万,年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此外,晴隆山高谷深,地少土薄,石漠化严重。县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几乎没有一块广阔的平地。

2010年,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委书记。根据当地的石漠化加剧和人民养羊的习惯,姜仕坤提出县里将草地畜牧业列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建立了107个专业养羊合作社,养殖上实行标准化统一管理。此外,晴隆县还建成了88个肉羊基地,11个种羊场,2个晴隆羊育种场。

除了“晴隆羊”这一模式外,晴隆县还定下了“工业强县、生态重县、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把桎梏发展的山地劣势发展为山地农业经济,紧紧围绕“羊、茶、果、蔬、烟、薏”六大特色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产业优势凸显。

到2016年1月,全县拥有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14家、县级以上农业企业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4家。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5.59亿元,粮经比调整到35:65。

这是一张姜仕坤下乡调研的照片,一件旧夹克衫是他最常穿的衣物

此外,基于在过去世人只知二十四道拐,却不知晴隆的尴尬。2015年,晴隆县承办黔西南州首届旅发大会,并将2015年定位为活动年、宣传年、提升年,看中旅游资源,希望借此契机,将晴隆旅游发展起来。

2015年国庆黄金周,每天进出晴隆县城的自驾游车辆达到五千辆,县城的道路、停车场满是车流,宾馆酒店和饭馆全部爆满。

大山绿了,群众富了,而姜仕坤却倒下了。2016年4月12日6时40分,这位县委书记在异乡离开人世,终年46岁。但在晴隆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姜仕坤四处奔波的足迹;在老百姓的心中,记下了曾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羊书记”、“农民书记”;而他打造的生态、经济、扶贫“三效”同步的“晴隆模式”更将为扶贫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姜仕坤去世后,他的女儿田姗灵在日记本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你常说人生就像二十四道拐,看起来有波折,可总是向上走的。我想,人生的二十四道拐,那里应该就是你想去的终点。你没讲完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只有擦干眼泪,带上妈妈,照顾好她。像你说的那样,人生的二十四道拐,还很长很长。”

2016年6月,姜仕坤被贵州省委组织部追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追授姜仕坤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80后“硕士羊倌”的别样人生

对于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副主任刘树军来说,上山下乡帮助群众解决难题、选育优质肉羊品种、引进推广肉羊胚胎移植技术、提高了养羊户收益成了他6年来的主要工作。6年如一日扎根晴隆大山,与羊为伴,让这个来自北方的“80后”收获了别样的人生,成了远近闻名的“羊倌”。

出生在内蒙古的刘树军对草原有一种莫名的向往,以致于在大学选专业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草业科学专业,这一读就是7年。巧合的是,刘树军和妻子伊亚莉学的是相同的专业。2011年7月,刘树军和伊亚莉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硕士毕业。

夫妇俩一开始也曾想过留在北京当“北漂”。就在刘树军和伊亚莉为何去何从辗转徘徊时,他们被导师李向林一语惊醒:“你们的专业属于大山、属于草场,坚持追求,人生一定会给你回报。”

李向林是南方草地畜牧业研究的权威学者,曾十几年钉在贵州威宁做研究,刘树军能理解李向林语重心长的话语中透出的期盼与鼓励。因此,刘树军和伊亚莉坚定了他们的“大山梦”,从2000多公里远的北方南下晴隆。

刘树军、伊亚莉正在喂羊

刚来到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不久,刘树军就被派到晴隆县马场乡贝佳山养殖场当技术员,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户种草养羊。刘树军在上山下乡走访中发现,晴隆虽然有良好的养殖环境,但养殖产业发展滞后,原因在于种羊,以前晴隆的种羊都是进口的,而进口价格太高,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

意识到问题后,刘树军决定突破品种制约,培育出适合在晴隆养殖的羊品种。

2014年上半年,在中外技术人员和专家团队帮助下,晴隆县繁殖工程中心和种羊基地相继建成投用。刘树军带领团队奋力攻坚,通过采用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手段,繁殖工程中心引进优质肉羊品种杜泊羊、澳洲白、克尔索羊与本地羊进行杂交扩繁,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南方喀斯特草地畜牧条件的种羊繁殖技术体系,培育出了生长快、肉质好、抗病能力强且多产的“晴隆羊”品种。

目前,“晴隆羊”已在晴隆全县推广,第五代种羊数量超过了5000只。除在本地推广养殖外,“晴隆羊”还被引进到周边地区。而通过技术改良培育出的新品种“晴隆羊”一只仅需5000元左右,极大降低了农户饲养成本。每户农户养30只羊的利润比以前增加了8000-10000元。

正是因为在姜仕坤、刘树军等“中国梦践行者”的带领下,晴隆县在“同步小康”的路上,阔步向前,步履更加坚定,届时,晴隆县呈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作为历史遗迹的“二十四道拐”,还有那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家园。(汤成伟 秦美虹综合)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