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红”如何玩出“新花样”——关于江苏省南京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践-华夏一县一品网

“老网红”如何玩出“新花样”——关于江苏省南京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践

   日期:2025-03-04     浏览:18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南京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将休闲农业作为融合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联通工农城乡的重要着力点,创新“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擦亮“南京农业嘉年华”品牌,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金陵惠农贷、农村创业补贴等举措,休闲农业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24年,南京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445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162.11亿元。为进一步推动南京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相关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就休闲农业开展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形式,重点调研分析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主要成效、形成模式,剖析主要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现状:成就休闲农业“网红”的路径

路径一:高位谋划——规划“蓝图”变产业“实景图”

南京市围绕“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生态底色,充分发挥科教名城和都市消费“大市场”的优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高品质、高融合、高效益,培育一批批资源富集、设施完备、业态丰富、创新活跃、联农紧密的精品,实现休闲农业从“点上发力”到“面上开花”。目前培育市级以上主题创意农园96个,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休闲农业点300多个;每年推介30条以上精品线路;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802个,20余个村庄被授予中国最美村镇等荣誉称号,81个村获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命名,9个村获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路径二:跨界发展——业态创新驱动“玩法”“上新”

面对“群雄逐鹿”的乡村旅游市场,南京市积极探索“休闲农业+X”发展模式,通过“花样百出”的新业态创新,持续推动休闲农业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健康、养老、共享经济等跨界“融合”,有效激发休闲农业发展的活力。围绕突出主题、丰富创意、挖掘内涵、提升品质,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主题创意农园96个。培育农教融合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59家,出版《快乐学农季》学农指导用书,编制发布全国首个学农基地地方标准。发展都市农园,以市民租地为切入口,融合发展学农教育、社交团建等业态,目前建设单位15家,累计招募会员556组,实现亩均效益约18万元。培育乡村康养基地24家,开通12条乡村康养线路直通车,打造高品质乡村康养产品。培育乡村特色体育基地20家,引导“美丽乡村定向赛”等赛事落在乡村,为乡村增添更多“动”力。吸纳65家休闲农业经营点进入2024-2025年党政机关会议定点单位,发展“工疗惠农”民宿村10家,缓解休闲农业游客“潮汐”问题,共接待各级疗休养180批次6416人,综合营收约1500万元。

路径三:品牌突围——活动“破圈”助力旅游“出圈”

近年来,南京市牢牢把握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流量密码”,坚持“以节聚势”“以节赋能”,通过举办农业嘉年华、“苏韵乡情·与宁乡约”等各类活动,让游客意“游”未尽、共享南京乡村美好。以“南京农业嘉年华”农业节庆活动为例,该活动已成功举办20届,先后被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授予“国际都市农业创意与推广杰出城市奖”、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创意奖”等,活动以“农民的节日 市民的盛会”为活动主旨,集成新农民风采展示、优质农产品市集、项目招商、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助推农业多重功能向多重产值转化。该活动的举办成功“带火”栖霞陌上花渡园区、浦口绿丰源谷农业园等休闲农业点,累计吸引游客达804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15.58亿元。此外,我市还推出“苏韵乡情·与宁乡约”宣传品牌,每年开展推广活动10余场,助力活动举办地及周边地区成功“出圈”。

路径四:城乡共享——资源“整合”推动产业“融合”

坚持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积极整合乡村各类资源,全力搭建交流、互通平台,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休闲农业“融”出精品、爆品。推出莱斯乡村宣传推广平台,整合民宿、餐饮、休闲农业、农产品等资源,通过微信小程序面向全社会推广,累计上线各类产品2300余款,小程序总访问量超过2100万人次。开展共享小院+”项目,整合乡村闲置农房和菜地,实施新村民种子计划、一站式服务计划、专家团队配套服务计划、乡村品牌提升运营计划、探村访院计划以及金融助力计划等六大服务计划,招募专家学者、城市精英等“新村民”,为乡村引入人农人、新技术、新业态。今年首批确定6个“莱斯乡村共享小院+”先行试点村,精选发布88栋共享小院,目前招募新村民种子200余人,出租农房29栋。创设科金兴农服务日服务对接品牌,举办“创意农业+”路演相亲会等活动,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对接优质资源,目前累计组织专题活动45场。

路径五:靶向发力——改革“深化”推进政策“优化”

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人、地、钱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政策支持体系改革,持续优化休闲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成立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合作,聘请100多名来自农业、建筑、园林、文化、设计、创意、传媒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为南京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农业农村“头雁种苗”培育、初始创业主体扶持、青年大学生“新农人”学费补助等工程,今年扶持农村初始双创主体1267个,补助青年大学生341名,补助金额760余万元。创新出台三产融合用地支持政策,结合土地入市、联营入股等方式,保障休闲农业用地项目顺利落地;截止目前共入库4批276个项目,面积约2200亩。强化财政项目扶持,整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民宿提档升级等资金,每年安排资金超过3亿元。优化金陵惠农贷等金融支持政策,累计放贷超超258.8亿元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二、模式:五个休闲农业的“南京样板”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培育,我市各区通过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形成了以下五种特色鲜明且成效显著的发展模式。

(一)产业结构完善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江北新区格冠生态园、溧水玫瑰园、江宁丰硕农场为代表,经营主体以传统种养殖业生产经营为基础,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如稻田、果园、菜园、茶园等,不断拉长农业主导产业链,能够充分挖掘农业的多重功能,打造了具有观光旅游、学农教育、康养度假、文化传承、共享菜地等业态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该模式主题鲜明,产业结构完善,盈利点多,不仅有特色农产品,还有民宿、餐饮、观光等业态,赢利点较多、抵抗风险能力较强。比如,溧水玫瑰园拥有800亩玫瑰种植基地,600余种玫瑰品种,依托精深加工技术开发手工皂、玫瑰花茶、鲜花饼等玫瑰加工品,同时开发团建拓展、餐饮民宿、会务婚庆、农耕研学等各种经营业态,显著提升了园区整体盈利能力。2023年,该园区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实现营收1400万元。

(二)深耕“软实力”的文化赋能模式

该模式以溧水红色李巷化教育基地、浦口浦口响堂“艺术重构乡村”为代表,经营主体利用当地乡村特色饮食、民俗等文化元素,讲乡村故事、弘农耕文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或体验活动,从带动区域休闲农业相关产业发展。以浦口响堂村为例,该项目引进专业团队启动了“响堂计划”,依据地理、自然、生态、居住等乡村要素,对村子进行艺术化改造;引进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等新村民,共同探索“美好山谷”新实践;举办栀子花大会、山谷歌会、“向山的窗”诗集展等文化艺术活动,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有“里”有“面”。2023年,该村接待人次达33万人次,实现营收2100万元,净利润近200万元。

(三)“星火燎原”的农创客带动模式

该模式以江宁佘村、龙尚村、乡伴苏家等最具代表,部分村(社区)、园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良好生态与招商环境,招募众多小体量农创客,通过创客带来外部的资金、技术、产业、人流等资源要素,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形成以星星之火点燃乡村发展。农创客带动模式通过“以人带产”的方式为乡村注入内源性动力,解决了不少乡村“空心化”问题,是区域发展的“小马车”。以江宁佘村为例,该村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强化项目招商引资, “筑巢引凤”吸引了“岳群青”民宿、“禾佳米”生态农场、“龙出没”游乐园等创客项目,现已建成特色民宿12家、串联周边乡土美食、特色农家乐、游乐园、明清古建筑群等资源,形成有机联动,相互引流的良性发展路径;该社区目前创客租赁总面积已达9000平米,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260万元。

(四)品牌带动的农业节庆模式

该模式以栖霞区陌上花渡、江宁区湖熟稻乐园为代表,各区或镇街、经营主体通过举办各种农业节庆活动,如丰收节、花卉节、采摘节等,吸引游客前来参与和体验。节庆活动不仅能丰富园区的休闲项目,带动周边景点、民宿和餐饮等产业发展,还能增加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度,提升区域休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以八卦洲陌上花渡为例,该园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外沙路,占地面积为1788亩,通过2017-2021年连续五年举办南京市农业嘉年华活动,打造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采购、科普、教育、婚庆、会展九大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打响“江中鹂岛 陌上花渡”品牌,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新的打卡地;五届嘉年华期间接待游客370万人次,综合性收入达2.54亿元。

(五)释放生态红利的资源赋能模式

该模式以浦口区不老村、江宁区汤家家温泉民宿村、六合池衫湖主题农园等为代表,经营主体利用区域特色生态资源,发展观山、登山、温泉浴、赏景等旅游活动,同时开发乡村民宿、营地、娱乐、餐饮、健身等新业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游客在享受良好配套服务的同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以浦口不老村为例,该村依托老山森林公园优势资源,打造集民宿客栈、特色餐饮、文创商业、农事体验等“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乡村度假目的地,年可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次,全村营业收入约2800万元,“不老树”“ 不老泉”已成为该地吸引游客的标志性生态文化资源。

三、问题:休闲农业发展的痛点及挑战

(一)最现实的挑战是文旅消费降级——有人气、缺财气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文旅市场呈现量涨价跌的态势,根据“去哪儿网”大数据显示,以前暑假价格“高不可攀”的中星酒店平均价格下降8%,国际酒店每晚平均价格则下降了24%。消费降级对于休闲农业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调研中不少休闲农业主体反映,去年以来接待游客的人数与以往相比增幅明显,但“特种兵式”旅游的游客增多,许多家庭拖家带口来游玩,带自带食物或帐篷,不吃饭、不住宿,园区赚了人气,带没赚到钱。国庆期间,浦口不老村人均客流可达1万人次,但多数进园的游客都自搭帐篷,带着食品野餐,以往抢购一空的民宿今年预订率不足五成。

(二)最根本的掣肘是规划有待优化——有蓝图、缺韧性

布局不够完善。溧水、六合区休闲农业有“玫瑰园”“池衫湖”等精品项目,但项目分散,多处于“单打独斗”局面,只见“盆景”,不见“风景”。江宁、浦口区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较好,但有“高原”缺“高峰”,缺乏“叫得响”的头部主体提升区域影响力。还有部分地区同类型民宿等产业过于密集,主题乐园、体验项目等互补性产业缺乏。调整过于频繁。因前期规划不够科学、区域发展定位不清晰等原因,规划调整过于频繁。如江宁谷里徐家院原是省级特色田园,一度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因近年消费环境改变,游客量减少,地方政府没有帮助现有主体排忧解困,一味只想推倒重来引入新项目,导致产业发展不可持续。

(三)最主要的瓶颈是项目同质化——有产品、少爆品

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园区特色不明、档次不高、内涵不够,缺少能够代表自身特色、有长久消费市场的拳头产品。具体体现在:一是产品多是“借”过来,而非“长”出来。部分休闲农业项目在打造时,直接照搬经验,如打造帐篷营地、小火车等网红元素,导致产品有时代的“朝气”缺农村“土气”,有网红的“特性”缺自己“个性”。如溧水山凹村、江宁乡伴苏家等区域乡村民宿产品过于雷同,文创小店和咖啡馆“都长一个样”,缺乏当地民俗文化或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支撑,项目辨识度低。而浙江湖州的“瀑布咖啡”则巧妙利用了当地的瀑布资源,凸显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因此一开张就让人们“着迷上头”。二是业态融合重“形式”,轻“内容”。多数农场围绕“休闲农业+”发展农业研学、康养等业态,但仅停留在“挂个牌子”或添置儿童游乐设备等,未深入挖掘自身的产业内涵和文化底蕴,产品空洞无物,游客缺乏深度体验乐趣,给人的印象基本印象“都差不多”。如六合宁泉甘薯主题农园亲子研学项目仅停留在带小朋友挖红薯,红薯价格为3元/斤;而江宁丰硕农场挖红薯项目则设计了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挖好的红薯不仅可以放到面包窑烤熟现场体验,还可以投喂农场养殖的小动物,因此红薯可卖到18元/斤,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四)最突出的短板是项目运营水平不高——有“网红”、少“长红”

一是管理模式较粗放。特别是国资平台打造项目,运营机制不顺,人员多为集团员工,市场化意识不强,缺乏考核激励机制,项目经营状况与经营者收入关联不大,大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比如,六合区大泉村民宿项目启动3年,投入约6000万元,已建成民宿6栋,目前仍在持续重资本建设,但管理者尚未考虑运营事项,对如何盈利也不怎么关心。二是缺少多元化消费场景。部分项目盈利点仅靠“砌起围墙收门票”,产品供给不够丰富,即使有“泼天的流量”依然接不住。比如,雨花石地质公园项目前期已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雨花石博物馆及相关休闲设施配套,年游客达到15万人次,但收入紧靠20元/人的门票,尚未开发伴手、雨花石采学、品鉴等体验项目,创收渠道单一。三是服务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尽管我市市民对休闲农业接受度较高,但平均重游次数仅有1-2次,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滞后。如部分民宿通过“精修图”和网络流量将游客吸引来,但相较城里的星级酒店,客房的卫生条件和服务人员的综合水平缺良莠不齐,住宿和餐饮价格却如“刺客”,让客户有“被宰”的感觉,无法把“头回客”转化成“回头客”。

(五)最关键的制约是要素流通不通畅——有政策、缺整合

休闲农业涉及教育、体育、文旅、媒体等各方资源,虽前期我局通过科金兴农服务日、资源对接会等活动搭建了资源对接平台,但缺乏各类资源互通、各部门协作的长效机制,有些部门相关政策没有向乡村倾斜。人、地、钱要素制约依然存在。人才方面,含“青”量不够高,爱农村、懂专业、善经营的年轻人较少,部分休闲农业由传统从事一产的农场主经营,其思路保守,难以满足游客年轻化、多元化、高端化需求。用地方面,虽然我市在解决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三产融合用地方面走在前列,形成了“南京模式”,基本全流程打通建设用地渠道,但主体还存在用地难、用地贵等问题。对比合肥等兄弟城市,在泡泡屋、小木屋等临时用地管控方面思想还不够解放。资金方面,休闲农业相关财政扶持资金“重投入、轻运营”,无法最大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有些主体,如江宁国资平台还靠盲目“砸钱”投资新项目,运营上缺乏清晰思路。

四、建议:助力休闲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对策

(一)绘就一张蓝图,让“老品牌”焕发“新光彩”

南京发展休闲农业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突出产业特色,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南京打造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样板。一是立足大城市小农村,提升发展精度。坚持“小而美”而非“大而广”,体现“聚而合”而非“散而弱”,力求“有内涵”而非“大块头”。二是围绕优势资源,提升发展高度实施三大工程,即打造十个“拳头”产品、推广十条精品线路、打造五个产业集群,即以温泉养生、会议会展经济为特色的江宁东西片区,以天然氧吧、泡汤温泉为特色的浦口环老山片区,茶旅融合、生态度假为特色的六合平山林场片区,以果蔬采摘、森林度假为特色的溧水无想山—石臼湖片区,以感受民俗文化、体验慢生活为特色的高淳国际慢城片区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叫得响的休闲农业品牌,推动全域休闲农业蝶变。三是转变思维模式,提升发展温度。在规划中强化用户端思维和人性化考量,通过测算人流量,优化景区周边停车场、餐饮、住宿等配置。完善公共设施,设置宠物友好、母婴、残障人士等相关的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

(二)打造一批优品,让创意火花点亮休闲农业

充分发挥南京市生态优势、科教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在科技研发、产品设计、产业融合等方面不断创新,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的“金名片”。一是原汁原味突出产品在地性。围绕南京“山水城林”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优势,结合浦口“打铁花”、六合“农民画”、高淳“舞龙灯”等民俗文化,发展具有南京符号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如金华“熊猫猪猪”借助“金华火腿”的名气,围绕两头乌黑猪产业打造了三产融合休闲园区,其推出的“猪景房”价格可达到8888元/晚。可借鉴其经验深入挖掘“南京鸭”产业链价值,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南京鸭主题创意农园,建设集金陵白鸭品种培育、养殖、盐水鸭加工、特色民宿、体验观光以及其他相关文创产品等为一体的休闲农场,打造细分赛道上的“爆款”产品。二是深度融合提升产品多元性。引导休闲农业与教育、文化、康养、疗愈等业态深度融合,深挖“休闲农业+”内涵,鼓励主体通过第三方运营、合作开发等方式,推出高品质的研学课程、疗愈课程、康养体验产品等,打造体验消费赛道上的“品质”产品。三是黑科技赋能增添产品创新性。利用VR、AI、生物育种等新技术打造互动体验、“云种植”等新业态,实现体验场景线上与线下虚实融合,为游客提供高质量、超预期、多元化的观感体验,打造高科技赛道上“潮流”产品。

(三)练就一身“绝活”,让“人流”变“现金流”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运营机制的优化。要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寿命不长、复游率不高等问题,引导主体提升三个能力。一是练好“高效精细”的管理能力。强化项目运营管理,积极引入田园东方、门派文旅等专业运营团队,打造具备村镇规划、设计策划、创意营销、政策指导、项目管理等知识的管理队伍提升休闲农业项目整体运营水平。国资平台公司要将项目盈利情况和管理人员奖金挂钩,改革创新运营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二是练好“开源节流”的盈利能力。引导主体增加项目盈利点做“开源”,开发民宿、餐饮、伴手礼、主题活动、体验项目等产品。强化轻资产经营做“节流”,借鉴学习六合区大圆农庄,通过废弃的养猪圈改造成猪圈咖啡、开发树屋民宿等方式,用创意的改造替代重资产投入。三是练好“细致入微”的服务能力。借鉴乌镇经验(其复游率达40%),将“卷”价格改为“卷”价值,提高客单价的同时,以“绣花功夫”提高服务品质,将贴心的服务具体到洗漱用品的品质和拖鞋的材质。要以人为本,通过标准化服务流程、私人订制、私域商业等手段,不断增强与用户的粘性,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四)织好一张大网,让城与乡的双向奔赴更加热烈

擦亮南京农业嘉年华品牌。优化嘉年华举办模式,将农民主体性、部门联动性、资源流动性、市场化、品牌化等理念融入活动,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举办实效。创新宣传推广平台。用好“莱斯乡村”平台,推出乡村休闲旅游系列产品套票。探索阿里资产拍卖等新型营销方式,利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新媒体宣传平台,通过“体验官招募”“寻找记忆中的乡土味道”等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替代原本“说教式”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受众面。可以借鉴日本“熊本熊”品牌IP赋能的经验,结合南京盐水鸭、永宁青虾、溧水蓝莓等乡村特色产业设计有记忆点、接地气的IP形象,让产品成功“出圈”。深入推进共享小院+”盘活闲置农房,唤醒沉睡资源,让老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让新村民将新业态、新理念带到乡村,为乡村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完善利益链接机制,鼓励农户通过出租、合作开发、联营入股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建设。鼓励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点整合周边垂钓采摘、餐饮民宿等资源,通过私域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将景区的“看头”变成农民的“赚头”。

(五)下好一盘大棋,让休闲农业发展更有保障

构建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共同推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财政扶持方面,将项目运营纳入扶持的环节,建议对运营模式好、品质高、带动好的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奖补,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在用地方面,加快研究出台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强化规资、发改、农业农村部门的协作机制,完善入股联营机制,推动好政策落地更快、费用更低。开展树屋、木屋、泡泡屋、集装箱等非永久性建筑物的临时用地试点。在用人方面,鼓励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订单式”培养“农业+”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和市场营销人才,打造跨界的休闲农业专家库。支持休闲农业协会探索“导师一对一辅导+调研交流+小班培训+项目指导”等方式,创新培养模式,为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教育、文体等相关部门也应在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认定、体育赛事安排、宣传推广、文旅活动安排等方面,对休闲农业主体给予一定倾斜,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内涵,让乡村不仅“美”起来,更要“活”起来、“富”起来。

来源: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