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新办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聚焦“绿色发展”
东南网北京7月19日讯(本网特派记者 卢金福)今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省长唐登杰、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围绕“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的福建实践——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福建是个清新美丽、特色鲜明的省份,有碧水丹青的“武夷山”、温情秀美的“鼓浪屿”和梦牵魂绕的“两岸一家亲”。是红色革命圣地,两次古田会议召开地,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是绿色生态之地,森林覆盖率达66.8%,居全国第一,是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改革开放和对台融合发展前沿,改革开放先行省份、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最前沿。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福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经济发展落后省份,迈入先进行列。2018年,GDP达3.58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2800多倍,从改革开放初的全国第22位跃居第10位,人均GDP超过9万元,居全国第6位;财政收入5045亿元,增长6300多倍。从交通闭塞之地变成通达世界的便捷之地。人们常说蜀道难,到了福建才知闽道也难。如今福建的快速铁路突破3600公里,已实现了全省各设区市环线贯通,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高速公路突破5200公里,路网密度全国第2,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全省港口吞吐量5.58亿吨。就交通而言,已感觉不到福建是山区还是平原。从前线阵地变为改革开放前沿。1984年就率先推动了国有企业“松绑放权”等一系列改革,之后又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等一批经验。去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近1900亿美元,位居全国前列。世界500强企业有近150家在闽投资。外资企业超5.8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00多亿美元。同时,一批又一批福建人走出去创业兴业,如今还有一半的福建人在海外。从绝对贫困成为小康富裕。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121元、17821元,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5位。从生态底色好提升到绿色发展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多年保持全优。在中国工程院2019年发布的生态文明指数中,排名全国第一。
在新福建宏伟蓝图指引下,福建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一个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迅速崛起:十八大以来,全省GDP从不足2万亿元增加到3.58万亿元,年均增长9.1%,增速居东部地区前列;人均GDP从5.3万元增加到9.1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4.2%、75.3%。千亿产业集群从5个增加到16个。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5.5%。森林覆盖率在常年保持全国第一基础上,2018年又提升到66.8%,超过三分之二。(来源:东南网)
闽西山乡:新“山观”折射时代巨变
2019年07月19日 08时52分00秒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福州7月18日电 题:闽西山乡:新“山观”折射时代巨变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吴剑锋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百姓“争田不争山”是常态。而今,在闽西长汀一个耕地不到4%的贫困山村,却出现了“争山不争田”的稀罕事儿。
山乡新“山观”的背后,折射出千百年来未有的时代巨变。
“山上没资源,守着七分田”
上蕉村藏在武夷山脉南端的崇山峻岭里。2014年,这个闽西客家山村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90年前,这里的大山对革命“立”过功。因地处长汀、瑞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层层叠叠的大山,为苏区提供了天然屏障;红军主力长征后,游击队靠着大山,书写了20年红旗不倒的英雄传奇,直到当地解放。
山多地少、出行不便、信息闭塞……大山,终成脱贫致富大阻碍。
虽然山上有竹,但千百年来,山里人除了用来烧柴火、打箩筐、编簸箕,不知别的用处。在山里人眼里,全村2万多亩山场没啥用处。大家争的,是少之又少的耕地。为多种一窝庄稼,田埂削得只有巴掌宽了……
“山上没资源,守着七分田;砍柴换油盐,养猪等过年……”民歌所唱,是山里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荒山能变钱 田地无人争
多年前,在外开中巴车的上蕉人吴水长从乘客口中得知,福建有个地方竹山经营得很好。他来到几百公里外实地考察,果然大开眼界。
回到村子,他想说服几位“有头脑”的村民一起承包竹山、发家致富,但他们说他脑子“坏”了。
其他村民也都不相信:荒山变成钱?肯定是鬼话!
没人愿意合伙,他就一个人承包。问竹山承包费多少?山里人都说:没人要,不用钱……
吴水长坚持付了1.5万元承包费,又请专人来管护竹山。
有专人打理,竹山越长越旺。冬春挖笋、夏秋伐竹,细水长流、四季不断,每年收入颇为可观。
山里人一边看、一边算:管护好了,一亩竹山每年收入三百元;村里平均一家100亩,收入能有两三万元,远远超过种地的收入!
大家猛然醒悟:村里的山真能变成金山银山!
自此,山里人看山的“眼神”变了。恰逢林权改革、分山到户,大家都争着承包竹山,田地倒没人去争了。
青山“带笑颜” 村民恋家园
这几年,来到上蕉村的人,能明显感觉到山里的巨变。
村民得到政府数百万元的财政支持,修成了17公里长的乡村公路,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道。
一路通,百事通。以前,虽然山里有竹、林里出笋,但山路艰险,找人伐竹,翻山越岭、肩挑背扛运送,辛苦所得不够工钱。现在,伐毛竹、卖山货,汽车可以开到家门、直抵山场。
公路边出现了13家竹制品厂,生产的竹席、竹筷、竹炭,远销省内和浙江。
山有灵气,宝物生焉。
以前漫山遍野、无人问津的竹材,现在一车能卖六七千元,竹节、竹根等竹废料也能换钞票。贫困户就近到竹器厂务工,每年收入3万多元,稳稳当当摘下“贫困帽”。这些年,又组建了合作社,种起了灵芝。如今,全村205户人家,152户建了新房,11户在城里买了房,全村有了80多辆小车。
贫困户刘成发到竹炭厂上班,又加入了灵芝种植合作社,外加女儿打工所挣,全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盖起了新房、还清了贷款,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最绿的山、最甜的水、最纯的空气,成为山货最好的广告。村里人办起了网店、注册了商标。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的刘桂花大前年回到山里做电商,前年销了60多万元,去年增至120多万元。
更令人欣慰的是,1年多前,村里最后11户贫困户彻底脱贫。
上蕉人感慨,家乡的大山,是宝山,是金山银山。
清理荒地、修便道、立路灯、建凉亭……这些年,富裕起来的上蕉村民用心装扮自己的家园,一个美丽的生态农民公园出现在青山绿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