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张佳兴)林草生态工程建设是生态保护修复事业的重要支撑。2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生态中心主任张利明就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情况做介绍。近年来,国家林草局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张利明表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工程于1998年启动试点,2000年全面展开,历经试点和两个10年期建设,到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亿元,工程建设范围由重点区域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停伐减产到全面停止,累计减少天然林采伐3.32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修复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预期目标。
据悉,我国天然林面积较工程启动前增加了3.23亿亩、蓄积增加53亿立方米。天然林单位面积年涵养水源量、固沙固土量分别比工程启动前提高了53%、46%,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张利明表示,2020年底,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为保持天然林保护修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在延续既有政策的同时,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科学编制《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目前正在按程序上报国务院审批。待国务院批复后,将部署各地编制省级规划和县局级实施方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闻发布会现场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方面。1999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中央累计投入5700多亿元,共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13亿亩,同时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1亿亩。
张利明介绍,20多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先后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实施,共有4100万农户、1.58亿农牧民参与并受益,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工程区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42万亿元。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重要湖库周边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北方地区土地沙化和西南地区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助推脱贫攻坚,全国812个脱贫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占脱贫县总数的97.6%。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率达31.2%,促进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张利明介绍,为有序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完善政策、巩固已有成果,在统筹耕地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务院同意,2022年10月31日,国家林草局与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措施,包括中央财政新增资金360多亿元,延长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期限,暂缓安排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已有成果。
木材安全是关系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第二大木材消耗国,木材年均缺口达1亿立方米以上,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进口原木超过全球贸易量的1/3,木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构建木材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我国启动了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至2022年建设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区、市)、六大森工(林业)集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张利明表示,十年来,我国木材储备得到有效增加。累计落实建设资金1400多亿元,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9200多万亩。工程建设区总蓄积增长2.7亿立方米,年均蓄积增长量约10.8立方米/公顷,通过国家储备林累计产出木材约1.5 亿立方米。
“下一阶段的国家储备林建设,将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和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为己任,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高质量发展”张利明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国家储备林3600万亩以上,增加蓄积7000万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