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黄河岸边蓑衣樊:因水而兴,蹚出乡村旅游新路子-华夏一县一品网

淄博黄河岸边蓑衣樊:因水而兴,蹚出乡村旅游新路子

   日期:2022-09-06     来源:齐鲁晚报    浏览:705    


这是农民老刘的十年,是蓑衣樊的十年,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十年。

蓑衣樊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北依黄河,南靠大芦湖,东接淄博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西至天鹅栖息地艾李湖。村子三面环水,湿地万余亩,湖塘星罗棋布,荷叶碧连天,原生态蒲苇遍地。十年前,蓑衣樊村的村民困于“水”,难于“地”。如今,村民们以“水”而生,靠“地”而兴,每个人都成为乡村旅游的“追梦人”。

受困于水到向水而兴

蓑衣樊村的前世今生

鱼虾满塘、荷花飘香、产业兴旺,拥有湿地风貌和慢生活特色……蓑衣樊村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水乡”,在淄博乃至山东乡村旅游中独具一格,成为乡村旅游中一幅浓墨重彩的“荷塘月色图”。

68岁的司方汉如今有了新营生——船夫加导游。他每天开船载着游客,穿梭于蓑衣樊村和淄博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之间,一天要来回运送游客二三十趟。

蓑衣樊村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樊姓人家在此定居,名樊家村,由于这里河渠纵横,水边茅草丰茂,人们以茅草编织蓑衣,村庄也被称为“蓑衣樊”。村里人说,很多人不知道蓑衣樊怎么写,也不知道怎么走,慢慢就叫成了樊家村。

后来,人们逐渐忘记了村子原本的名字,它却因“省级贫困村”出了名。

蓑衣樊村曾多次遭受黄河水侵袭,产生了大片盐碱地。为澄清黄河水,蓑衣樊村三分之二的土地成了沉沙池,耕地骤减。再加上黄河水浸渍,粮食收成寥寥,村民只能靠种稻打鱼为生,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途径有限。蓑衣樊村成了典型的无工业项目、无致富项目、无集体收入的“空壳村”。

以前日子过得有多苦?司方汉回忆,进出村庄就一条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家里的老房子,潮湿难耐。

村庄自从上世纪90年代搬迁后,守着优美的大芦湖水库,却还是止步不前。到201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蓑衣樊村,生于水,却又困于水。随着时间流逝,沉沙池在沉积,湿地在蔓延,荷花、芦苇在原地生长。

家家开民宿户户农家乐

黄河水乡留住美丽乡愁

刘树海,两次回蓑衣樊村。

第一次是在2011年,为了让村民有一条“生路”,老刘想带着大伙发展“乡村旅游”。

第二次是在2020年,老刘辞去副镇长,回村当起职业农民,希望带着蓑衣樊一起红。

2011年,老刘回到家乡,当上了这个“省级贫困村”的村支部书记。原本,他跟村里年轻人一样,因为没有出路,选择离开了蓑衣樊村。他当过邮电局的线路员,当过线路工程的队长,在县城开过快餐店,还创立过医疗器械公司。但是,他一直牵挂着老家。

老刘回村以后,做了一件大事——改名,樊家村变回了蓑衣樊村。

那段日子,老刘天天去湿地附近转悠。他不甘心蓑衣樊村守着这么好的资源却没有出路,于是,就想带着老百姓摸索出一条新路——搞乡村旅游。

说起发展乡村旅游的缘由,老刘坦言,这来自一次“不服气”的考察。“有一次出去参观学习,看见人家的村子里,周六周末来游玩、吃饭的人这么多,而且论生态环境比蓑衣樊村差远了,当时就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搞乡村旅游?”

考察回来后,老刘四处找门路、要政策、求支持,找专家进行过评估论证后,更加坚定了搞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不过,老刘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很模糊,当时附近村子也没有靠旅游为生的。面对每家不足一亩地的现状,老刘想到了土地流转,由农庄统一种植管理,从而解放出村里的劳动力。后来蓑衣樊村修了路,搞了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绿化。

但是,“乡村旅游”是什么?谁来这里旅游?乡村旅游有啥好?老百姓一片质疑。

到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的游客每天络绎不绝,但是大家往往看看风景就走了。老刘有了新思路:“我们在家门口能干什么事?那就是农家乐,把客人留下来。”

许延兵的姐姐是村里第一批“下水”做农家乐的村民,看到姐姐“吃上”了搞旅游的红利,他也铆足劲儿想开农家乐,让游客们尝尝地道的蓑衣樊美食。

许延兵做的黄河鲤鱼,可谓一绝。大火翻炒,浇上汤汁,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黄河鲤鱼便端上了桌。许延兵的农家乐最火爆时,一天百十口人来吃饭,一天能赚几千块。

渐渐地,到慢城游玩的人,都寻着味道来蓑衣樊村的农家乐吃饭。村里的农家乐办得热火朝天,最多时有50多家。

“全国最美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特色旅游村”的荣誉,成了蓑衣樊的名片。那时候,大伙觉得,这大概就是“乡村旅游”的模样吧。

难舍乡村旅游的情怀

他想带蓑衣樊一起红

当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打开局面时,老刘也迎来了人生新的机遇。

2016年底,淄博市高青县从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中,选拔镇领导班子成员,老刘的笔试、面试成绩名列第二名,从60多人中脱颖而出。

老刘考上了镇公务员,经过组织考察并达到任职条件后,2017年元旦,他上任常家镇副镇长,分管农业领域。2019年,他担任常家镇党委委员。

2020年6月18日,老刘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折——主动卸去淄博高青常家镇副镇长职务,回到蓑衣樊村做回农民。这样的经历可谓传奇。老刘说,“农民是我的人生底色,我内心扎根农村,还是放不下做乡村旅游的情怀。”

在他离开蓑衣樊的三年时间里,村里开始发展民宿。今年64岁的司方华,从2017年就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在此之前,他种过地,打过工,收入都不高。59岁那年,他重新“创业”,投资三十万元经营旅馆,现在“坐拥”两座院子,包括4间标间、2套套房。他说:“这都是乡村旅游给咱带来的幸福。”

村里的民宿大多是夫妻经营,一年能有十几万元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来这里旅游的客人,不仅能吃到地道的农家饭,还能住下来,享受惬意、静谧的乡村生活。

为了更好地带动蓑衣樊发展乡村旅游,老刘又想出新招。他“自封”了一个新职位:大芦湖农庄职业农民兼“庄主”,想带着这个黄河水乡一起红。

“不少人都看好乡村旅游这条路,很多地方也正在搞,同质化问题随之显现。三年来,蓑衣樊发展进入快车道,但在我看来,变化不大就是最大的问题,干事创业,不进则退。”谈起未来的发展,老刘语气坚定。

老刘闲不住,总想把乡村旅游“折腾”出个样子来。今年,他又增加了新项目,在两方池塘里养黄河鲤鱼,承包土地经营菜园,建成研学游基地。

文化是底气生态是底色

水乡梦情牵黄河再腾飞

老刘关于乡村旅游的梦,已经不是梦。湿地风貌和慢生活特色,使蓑衣樊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翘楚。

老刘有了新目标,要做职业农民,为此,他请人把农庄里所有的草帽,都写上了“职业农民”四个字。

在刘树海的众多身份里,他最喜欢“农民老刘”。他说:“我认为农民老刘,会是一直不变的,是最真实的,也是我最喜欢的。”

通过外出学习,老刘对职业农民也有了新认识。过去的职业农民,指的是农民职业化。现在,所谓职业农民,是把农民种植的产品,用经纪人的方式销售出去。“要成为高素质农民,就要在带动农民干好工作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个人价值,让土地多发展绿色生态产品,创造出更多的土地价值。”

老刘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上面是苏东坡的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农民生活,老刘乐在其中。对乡村旅游,老刘乐在其中。蓑衣樊村的老百姓亦是如此。

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国营介绍,2020年初,蓑衣樊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高青蓑衣渔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以资金、资产等多种形式入股。合作社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收益扣除10%公积金,支付日常运营费用后,按股分成,预计可带动旅游产业从业人数逾百人,全村年增加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

在蓑衣樊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添一朵荷花,增一片新叶。如今,蓑衣樊村旅游产业从业人数达200余人,村集体收入迅速增加,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关于乡村旅游,老刘生出新观念。“现在的乡村旅游已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不光是吃住行游购娱,吃要吃得好,住要住得舒坦,玩要玩出好心情。做旅游本身就是要新,要奇,要无中生有,要不断更新和进步。”

文化是底气,生态是底色。蓑衣樊村距离黄河仅一公里,老刘对黄河有着特殊感情。他总想把这里的生活习惯、劳作方式、传统文化,把蓑衣樊村宣传出去,把乡村旅游做好,让大家看到黄河水是怎样养育一代一代人的。

谈起十年来蓑衣樊村发展乡村旅游之路,老刘感慨:“说实话,还是比较心酸的,因为选择这条路太难了。乡村旅游是一件持续的事情,我是坚定不移想做好,正好遇上天鹅湖国际慢城发展,借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赶上了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我相信有一天会干得更好。”

黄河的故事流动不息,蓑衣水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中,勾勒出“荷塘月色”的绝美篇章。(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华夏一县一品网创业服务中心  |  华夏一县一品网全国县级分站站长创业招募函  |  招聘  |  华夏一县一品网平台商户入驻须知  |  网站地图  |  会员等级  |  广告服务  |  违规举报
  •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6995329

    邮箱:yixianyipinshop@163.com

    微信:xiangwen6831

  • 华夏一县一品网订阅号

  • 华夏一县一品网小程序

  • 云南卖公众号

  • 云南卖小程序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