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情真意切的发出诸如此类的呼吁,他衷心地希望我国人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呼吁之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使得与生态密切相关的农村地区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来自城市的投资资本注入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为农村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产业发展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大批量工厂的突然出现使得一些地区原本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现象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大量农村青年人口的流出使得乡村的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既然绿水青山有着“金山银山”的珍贵价值,那为何还会出现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呢?不妨让我们跟随三农专家温铁军的思路一同梳理一下,看看是否能够从中挖掘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一、城乡难以实现真正对流,农村空心化加剧
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确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无论是快速发展的经济速度,还是先进的配套基础设施,抑或是科技发展成果的优先覆盖……这一个个农村所不具备的优势使得大批农村青年对城市生活产生向往。
另一方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在使人受尽劳累之苦的同时并没能带来大量的经济收益,于是一些农村年轻人毅然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选择去工资更高的大城市打拼一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怪异的现象——凡属于能够被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结合的这些年轻人,那就基本都融入了城市了,或者融入到工业中间去了。这一融合不要紧,农村劳动力一下子就流失了。留在村里的大部分不是年龄大了就是劳动能力不完全,这样一来,农村的生产力自然而然就下降了,农村的空心化也就因此慢慢形成。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大量的资源也在向农村倾斜。可是即便水电宽带等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实现“村村通”,愿意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依旧是少之又少,乡村依旧是静悄悄的。
农村之所以会出现如今这种现象,其背后必然是有原因的。这一原因也很容易找出,那便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是鼓励人流出去,鼓励农民进城,但却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措施来弥补农村劳动力的缺失。我们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是希望已经离土离乡的3亿农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从未听闻过有什么地方出台了政策来鼓励城市人下乡的,这无疑是不利于“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
城乡人口的不平衡对流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动力的同时,势必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地方,那便是直接导致了“农村空心化”。
二、中产阶级的绿色情怀,部分回流农村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了,既然农村人口都大批量流向城市定居了,那么是不是农村就没人来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的目标了呢?毫无疑问,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大规模青壮年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不可避免的就会带来农村生产力的缺失,而究其根本,这一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人为导致的。因为前些年来,为了给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我国曾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而与之同时却不曾有任何一条政策是鼓励市民下乡的。
提及市民下乡,想必在大多数城市市民看来是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的。因为经年累月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提供给他们的便利服务和有利优势,比如说,在城市里,人们可以得到远比农村高经济收入,此外,城市可以提供的发达的医疗条件和教育条件也是农村达不到的,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城市市民又怎会主动下乡呢?可是,凡事总有例外,也并非所有城市市民都抱着这种想法,他们之中还是有一部分人选择主动到农村之中去的。
市民下乡,他和农民在乡有什么不同呢?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种潮流,就是下乡的市民,他们往往是属于今天我们叫做中等收入群体。这批人之所以愿意下乡是因为他们大多有着绿色主义的价值取向,他们渴望在农村收获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生态和健康。那我们这个中等收入群体在中国有多少呢?按现在的统计,我国大约有5.4亿中产阶级收入人口。倘若按照这个数目来算,这其中哪怕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愿意下乡,那就得是一两个亿的人。
这批愿意下乡的中产阶级收入群体实际上就是那些就是有乡土情结的人的,他们往往不属于城市中的最有财富的人群,他们的下乡大多是为了一种绿色情怀,而这种目的就直接决定了他们并不会给乡村带来多大的效益。换句话而言,这些下乡的市民就是为了自我享受农村的绿色生态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而不是为了给农村生产力贡献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一定的财富积累使得他们可以在农村干一些自己想要干的事情,这也就是近年来农村为何会出现一栋又一栋的别墅的原因所在了。
除了下乡市民本人的意愿,政策上的不支持也是阻碍市民向农村回流的又一重大原因。近年来,不是没有人发现农村这片绿树青山的“金山银山”般的价值,只是当他们想要去农村大展身手之时才猛然发现前路困难重重,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市民下乡很难真正做出什么大成就。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例,不少城市市民看中了古色古香的旧建筑背后的文化价值,便想要将其改造成民宿来,但是不问还好,一问才知道要想成功完成此事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从和房主商议购买民居开始便会碰壁,只租不卖决定了想要发展民宿的不稳定性,因为不能购买下来,民宿无论建设到什么程度,其所属权还是在房主手上,这将直接使得这个项目受到制约,除此之外,市民下乡还将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这一切困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充足的政策支持。
三、迎难直上,探求解决办法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是需要不断战胜困难的挑战才能够达成的。如今乡村空心化的严峻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要做的不是视若无睹、逃避困难,而应该迎难直上,在不断探索中寻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克服困难,如此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要想解决城乡之间不平衡对流带来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也并非是没有办法的,习总书记曾经发表的言论就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路。习总书记曾说:“城乡两个要素市场一定要能够自由流动,否则就不是真正意的城乡融合。”诚哉斯言只有在城乡两个要素市场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市民下得去,才能把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可持续的、包容性的发展方式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农村中去,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现在所说的这种生态化的乡村。
一味地资本下乡只会导致农村环境的日渐恶化,而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城乡融合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不再是过去按照城市的方式改革乡村,也不再是按照城市产业的方式来统筹乡村产业,而应该是以乡土社会的资源、环境条件的多样性为基础,通过市民下乡,特别是鼓励那些有绿色理念,能够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市民下乡,来推动市民与农民的结合,以这种结合来带动,所以乡村的产业兴旺,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够被新经济奠定一个社会基础。
总而言之,农村要想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决不能仅仅依靠大批量的资金投入,更加需要的是人才的投入,只有当充足的知识储备牢固的人才进入到农村中去,这些先进的绿色理念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传播和应用。而以绿色驱动农村发展必将乡村振兴开辟出一条别具一格的特色道路,也将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农村一旦在自己本土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自然会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回流,既然在自己家乡就能够得到不错的经济收入,有谁会舍近求远奔赴异乡呢?
总结:
农村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容忽视,城乡统筹发展更是势在必行,因为只有城市和农村都能够得到发展了,中国这个整体才能实现一个崭新的飞跃!